- 0
- 0
- 0
分享
- 倾听策展人,用数字艺术搭建心灵共处的安全屋
-
原创 2021-08-22

一场完整的展览不只需要艺术家们对自己作品的创作,更需要经验丰富,视野广阔的策展人对展览的精心策划。
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为何主题为“安全屋”?从邀请知名艺术家到全球作品征集,策展人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式呢?数字艺术是这两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最多的艺术品类,策展人又是如何筛选征集到的作品呢?未来,数字艺术会面临哪些挑战?或是获得机遇?
请跟随策展人的声音,了解展览的背后故事。


邱志杰
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策展人
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艺术家 策展人
“安全屋是我们这个展览里面Jeffrey Shaw邵志飞老师的一件作品,那么这个作品本身就是一个保险柜,然后保险柜上的图案就是新冠病毒的表面的纹理,但是通过iPad大家可以去一样一样的去找保险柜里面的的东西,那么这个当然也是一个隐喻,就是数字技术数字艺术如何为今天新冠疫情依然还在肆虐的人们,在提供一个安全屋。那么这件事情上应该有双重意义,一方面由于新冠疫情,其实我们因为保持社交距离,很多国际交通也中断了,那么我们用这个方式维持着国际会议,我们上着网课,那么这个时候疫情所造成的人的疏离、人的隔绝,其实通过数字技术,通过我们的直播、我们打视频电话、我们上网课,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支撑起今天的全球通讯交往,甚至于治理体系不至于崩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数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全屋,但是在更大的意义上,我想在更深的意义上,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去积极的用数字艺术作为手段在表态、在表达,在互相交流和沟通,其实搭建起未来,我们都相信疫情肯定会过去,世界重启之后,如何在一种新的世界治理的格局下,人们进行互相交往,那么数字艺术应该在这个新的时代语境下,去起到这样一种安全屋的作用。
我们总是要同时兼顾三重标准,一个既然是数字艺术,我们要坚持技术的标准,我们希望,首先对今天技术对人类生活,人类对世界景观造成的巨大影响,能够有所反思和有所评论,有所触及。其次它能够尽可能的去应用一种创新的技术,所以技术上的更新,新手段去探索新的技术领域。这是一个标准。第二个标准当然就是艺术上的先锋的标准,我们希望艺术探索应该有新的语言,应该是创新的艺术,就没人这么干过,你这么干的。在艺术上是有大踏步的创新的。第三步,我们既然在公共美术馆展示,那么我们还是希望它满足艺术的另外一个标准,就是它必须是感性的可感的,能够有社会影响力的,有时候甚至是有趣的、强烈的。
当然我们从来不会故意想去做网红展,就是科技的、先锋的和大众可感的。而这三个标准加起来其实意味着一种人文精神。应该说我们在评选作品的时候,是以这三种东西来作为标准的。至于国籍、年龄、背景、学科背景那些反倒不是标准。(观众)来受什么教育呢?其实来受一种创造力教育,是来开脑洞的,做个白领每天上班,觉得也很单调也很刻板,做生意每天压力非常大,他来美术馆看到这些古怪很开脑洞,可能他想不出某个领导给的任务该怎么做,来美术馆逛逛,思想一放松反倒想出来了。其实人们来美术馆是来开脑洞的来寻求疗愈的,来获得一种创造力的开发的教育的。人们相信这些艺术家天天胡思乱想,所以跟他们的这些作品待一会儿,我会变的更有创造力,而由于我变的更有创造力,我能够更好地做好我的公务员,做好我的白领,做好我的生意。那我想我们的数字艺术展之所以每年都会受到欢迎,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社会是有这样的,非常真实的需求的。”

陈抱阳
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策展人
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
艺术家 策展人
“大家好,我是这次亚洲数字艺术展的策展人之一陈抱阳,很高兴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做展览过程中的体会。202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数字艺术展也走到了第三年。今年的展览我们采取了一部分邀请、一部分征集的形式,因为策展人的视野总是受我们个人所限制,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旅行不是这么方便,我们能接触到的艺术家、能看到的展览没有以前多了,而征集就给我们一次很好的机会去看一下,在当下最具有活力的、最年轻的艺术家,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想什么?
从征集的结果来看是很令人振奋的。在作品中既有非常硬核的探讨技术本体的作品,也有呈现形式非常完整、非常成熟的,具有非常好的观感体验的作品。当然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作品是对技术的理解深刻,对技术的使用非常熟练,能够有效的把自己对于艺术中的想法通过技术给表达出来,这样也就比较容易做到科技和艺术的融合,做到在科技和艺术两个方向上都有创新,都有建树。
虽然每一代人都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但是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里。在这个时代中我们被算法所包围,我们被屏幕所包围。从展览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对这个有长足的思考,特别是有作品敏锐地捕捉到了数字技术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可能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数字技术是一种比较清洁的技术,它不会对环境造成很多的破坏,但是数字技术背后依托的是算力,算力就需要消耗能源。那么在消耗能源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对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地球造成影响。我们在关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数字技术的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南极的冰架是不是正在加速的消融。这些虽然距离我们很远,我们平时也听不见冰川崩塌的巨响,但是这恰恰才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我们的社会在逐步转入算力时代,同时我们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中我们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我相信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我相信越是紧急的时候,我们越需要艺术的帮助,艺术中所蕴含的创造之问,一定会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感谢展览中的艺术家,感谢每一位工作人员为我们带来了如此炫目而又深刻的展览。”

展览开展活动策展人、艺术家、嘉宾合影

展览开展活动现场,主办方、海淀区领导与嘉宾合影

策展人邱志杰、陈抱阳、出品人王鹏、联合出品人赵燕 合影

《一千零一夜》冯浩祯+孙羽茜+袁曾倩+赵栋

《鲜榨的自我生成系列》曾晨+鲜榨无责艺术

《孪·声》卢思屹

《熵》郭耀先

《溯源·转变》刘思涵

《机器启示录》刘佳钰、李杭

《琴与人的交互1号》魏冰

《野餐日》CheeseTrap奶酪陷阱(扈奕飞+方含冰+李菁菁+卓英杰+郁佳欣+郎佳宏)

END
期待未来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由 亚洲数字艺术展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