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吕华:深圳最大的冒险,是时间的冒险

原创 2022-12-27

The Cell互动中枢,1525×1525×3600mm,设计:QUAD扩道建筑设计事务所 ©️中洲未来实验室

受访:吕华
采访:钟刚

编辑:梁丹如


随着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城市空间增量的提升,“如何使用和激发空间”成为了一个共同的难题。如果说基础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线性过程,而要使用和运营好一个空间和场所,则需要新的智慧,需要活学活用。

我们关注到中洲未来实验室C Future Lab,是因为他们连续不断地在商业空间当中做艺术项目,做新媒体艺术节,他们不是将艺术作为商业营销的引子,而是将商业和艺术并置在一起进行融合实验。两者之间不是互相索取,而是追求的是一种互相补给的关系和状态。这对于步入竞争困境的商业而言是一条新的路径,同样对于艺术家而言,则打开了与公众之间联系的新的接口。

相比文化艺术上的创新,商业创新伴随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吕华作为中洲未来实验室的负责人,同时也是中洲商置的总经理,他既做实验,也要解决商业上的KPI,相比那些享受公共财政补贴的美术馆馆长,他要经受更多的挑战,要做更多冒险。

在吕华看来,深圳就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这个城市的未来不在于想象的时空,而是当下,是此刻。“我们没有办法复制过去的十年,深圳最大的风险在于时间”,吕华认为,深圳所有的可能性,都在于你对时间,对未来的理解和判断是什么,以及你是否同时在埋头行动。

以下是我们和吕华的对话,对话在发表前经过受访人的审校。

吕华
深圳中洲商置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中洲未来实验室C Future Lab负责人

深圳街头最耳熟能详的标语

消费上的过剩与贫瘠

ARTDBL:想请你先谈谈中洲未来实验室C Future Lab。你们为什么要做一个以未来为主题的实验室,背后是怎样的思考?

吕华:中洲未来实验室是一个平台,也可以说它是一个虚拟的概念,虽然我们有一个实验室的物理空间,但也是“实验室”概念下的一部分。在这个概念下可以产生出各种样本,比如一个展览,一个楼宇,或者一个购物中心。

房地产是一个很传统、务实的行业,并不喜欢这些听起来虚无缥缈的概念。不过这几年很多地产商也开始在内部设置研究创新部门,但往往两三年就无疾而终,因为他们大多是把创新研究设置为公司旗下的部门,而这个部门本身决定不了项目的定位,也就无法影响公司的发展,最后就会变成了徒有其名。但在中洲,未来实验室就是我们的顶层设计,是我自己在负责,所有实验性的想法都不会是空谈,而是可以注入到中洲所有的建筑设计和业态规划当中。

我希望中洲未来实验室是一个可以不断激发内容的平台,这和深圳这座城市的特质有关。深圳是一个有实验性、创新性的城市,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实验场所。深圳是个大试验田,那中洲未来实验室就是一个小试验田。我希望中洲未来实验室是深圳的缩影,它的底子同样是面向未来、勇于创新。深圳过去40多年的实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这个成功更多来源于物质、基建层面,那未来40年的实验领域在哪里?我觉得是在深圳人的精神和思想层面,而中洲未来实验室想做的,就是可以成为一个给公众带来启发,提供交流和碰撞的场所。

ARTDBL:可不可以这样讲,你做中洲未来实验室,是想要去突破商业地产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吕华:完全按照购物中心这条路线去走,确实很难继续下去。过去是物理的消费空间少,消费需求高,所以把物理空间做好了就可以有好的效果。现在是消费场所太多,餐馆、服装店、电影院到处都是,但需求并没有提升,物质层面上是供过于求的,而精神层面又非常贫瘠。这种贫瘠背后意味着供不应求,而且需求还在上涨。精神需求很高,但精神供给贫瘠,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市场。所以仅从商业逻辑上的供需模型来看,也应该有一个可以满足精神需求的场所出现。

其实我向来对商业是很乐观的,我觉得我们的商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除非你觉得深圳的购物空间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和放松的地方已经比比皆是。但你发现还远远不是这样,大家已经开始觉得购物中心乏味了,除了满足吃饭的需求,其他的东西对你都没有吸引力。大部分的消费需求是被抑制的,如果消费者觉得不满意,他就不消费了,攒着。但如果一个新的地方吸引了他,就会刺激他把原来压抑着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这就说明我们城市中这一类的公共场所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ARTDBL:和国内其他做艺术和商业结合的综合体相比,艺术在你们的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中洲未来实验室如何规划和呈现艺术项目?


吕华:表象上面看,其实大家的方式都很相似,可能都请艺术家来做装置,邀请名人举办沙龙、做访谈,甚至还出杂志,做自媒体传播,所以很难看出本质的差别。我觉得根本的差别可能是出发点的不同,很多项目是为了商业的繁荣,所以把艺术看作一种包装,来提升自己的调性,艺术是用来服务商业的。

但中洲未来实验室的根源目的不是用文化艺术去包装商业,而是反过来,用商业去最终实现文化上的传播。我们并不是用消耗商业的方式去做思想、文化的传播,而是形成一种平衡,既能实现商业上的价值,也能达到思想文化传播的效果,这两者在一起会更加有意义。

作为一个商业机构,其实我们对艺术并不是纯艺和学术上的介入,我们考虑更多的是艺术和大众之间的连结,以及是否符合中洲未来实验室的气质。比如我们选择与和埃利亚松合作,他的作品中呈现出的科技与自然的融合,和我们的理念是相契的,同时他的作品并不曲高和寡,能够给每个人带来很直接的启发和振动。所以我们会花好几年时间和他沟通,邀请他到深圳创作;还有徐冰老师,他对待艺术的态度就是不断地打破对艺术的界定,这一点也很吻合中洲未来实验室的气质;包括teamLab,他们向来通过作品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强调作品与观众的互动,人,才是作品的核心——这就是中洲未来实验室选择他们的原因。

数字艺术、自然艺术、潮流街头艺术等等,中洲未来实验室对于艺术项目的选择是非常开放的,我们希望呈现给大家的是足够多元的艺术场景,不管你是走在潮流前沿的年轻人,还是重度的艺术爱好者,在这里都会发现有值得驻足停留的地方。

中洲未来实验室信息流域,设计:QUAD扩道建筑设计事务所 ©️中洲未来实验室

抛砖引玉要用重砖

ARTDBL:如今购物中心已经是一个城市生活和文化的集合体,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会和购物中心发生关联,尤其是深圳,没有多少街道生活,我们的生活是从一个购物中心到另一个购物中心。你怎样理解今天的购物中心,你觉得购物中心和周边片区的人是什么样的关系?


吕华:深圳人的生活离不开购物中心,我们通常讨论的是购物中心的功能属性,但其实不止于此,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深圳没有多少像上海安福路、广州东山口这样可以散步闲逛的地方,大部分人周末都会去购物中心。我曾经看到一个数据,说现在的小朋友60%的知识是在购物中心学到的。其实购物中心早已不只是购物中心,它还是生活中心、学习中心,只是它的公共属性和潜在的社会教育属性,并没有被放在第一位。对开发商来说,他们看重的可能还是坪效有多高。

中洲未来实验室想做的也不是一个购物中心,它可能看起来还是相似的架构,但我希望它是一个文化生活、社交学习的中心,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刚需。吃饭、喝咖啡都是刚需,但有太多地方可以满足你,所以中洲未来实验室做的第一个购物中心中洲湾,并没有引入太多的餐饮品牌,因为我们想聚焦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供给,我觉得这是更加重要的。

中洲湾附近就是上沙村和下沙村,城中村依然是很多初到深圳的年轻人会选择居住的地方,生活便利且租金低。中洲湾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可以在附近吃完猪脚饭就来逛逛的地方。一进来会看到小桥流水的日式园林、teamLab和 Patrick Blanc联名合作的大型数字瀑布、MEDICOM TOY全球最大的积木熊、埃利亚松在中国的第一个永久作品,往上走又会看到美国前沿的潮流品牌,中国顶尖的设计师品牌,往下走还有日本的茑屋书店……

有的人过去可能没有接触过这些,但今天他来到这里,会发现原来有人可以用一辈子来研究植物,有一帮人每天都在做和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事情,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开拓和启发;小朋友来到这里,也会发现很多可以探索的东西,中洲湾也会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中洲湾不是只为某类人而服务的,它是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这里的门是为所有人打开的,每个人都可以自在地享受这个公共空间。

ARTDBL:你们在深圳面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这个群体是一个什么样的画像?我觉得深圳的发展是与持续不断地给“深圳人”画像这个进程同步的。

吕华:我觉得深圳的魅力在于,这座城市的人,无论老少,心态上都比较年轻,愿意尝试、接受新的东西。很多人会相信,工作是有意义的,自己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梦想也是值得讨论、可以期待的。一二线城市中的年轻人,他们还是相信个体是能够改变一点东西的。但国内的大环境下,更多城市的年轻人其实已经不相信这一点,他们会觉得工作中的创造是虚无缥缈的,工作只是养家糊口的一种手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我们常常讲Lifestyle,其实你的生活就是围绕所有你认为重要的事情来运转的。如果你认为打麻将重要,就会每天约好牌友;如果你认为在专业上的思考和精进、精神上的启发和满足上是重要的,你的工作和生活就会以此为中心,而在深圳就存在这样的语境,在中洲湾这样的语境就会更加强烈,这里的人享受精神上的充实,也会渴望交流和分享,他们来到中洲湾会知道——原来中洲湾想做的是一个给我带来启发的地方,他可能会发一条朋友圈,或者下回就约朋友在这里见面。而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相聚在这里的人。

茑屋书店、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展览、艺术家们的装置、用全场屏幕打造的“公共数字美术馆”,或者像BE@RBRICK这些世界级的潮流IP,这些内容赋予了中洲湾精神和内涵。我也可以说,其实这些都是表象,入驻的品牌、展览就是一个由头,它们传达了我们的态度——认真、严肃地为来到这里的人营造一个值得好好体验和观看的场所。我先抛砖引玉,抛一个重一点的砖,让大家听到我们的声音,而因此来到这里的人产生的思考、交流和碰撞,才是这个项目能够生发的最大魅力。

Creative Hub创意枢纽,互动数字长卷22m,设计:QUAD扩道建筑设计事务所 ©️中洲未来实验室

深圳发声

ARTDBL:中洲未来实验室的边界在哪里,它要去做怎样的的城市实验,要去吸纳怎样的社群?


吕华:线下的商场是一个很便利的工具,实体空间的出现,让我们的社群产生了指数级别的放大效应。我们看到的商场,只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样本,有了这个空间,会让更多的人更直观地了解到中洲未来实验室在做的事情,但中洲未来实验室要进行的实验边界并不局限在这里。

我们的社群和常不常来中洲未来实验室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限于在什么地方。只要他对我们正在做的实验和突破产生共鸣,这里的创新精神给他带来了启发,我觉得这都是我们的社群。他可能生活在湖南、江西,只是来一趟深圳看到了中洲未来实验室,但他不会忘记这一趟,在这里的感受可能会延续到他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即使不能参与到现场,当他通过线上的渠道了解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如果他认同我们的行动和态度,也会成为我们的社群。

比如阿那亚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它通过不同的媒介和载体去阐释它的价值观,不停地传播和输出,即使有的人没有去过阿那亚,也已经成了它的粉丝,这就是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力和魅力。我觉得线上最终会变成一个真正的阵地,真正做好内容阐释和价值观输出并不容易,但这就是中洲未来实验室要去做的事情。

ARTDBL:你希望中洲未来实验室未来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发展线?

吕华:这几年我们在做的事情是非常多元的,比如SDL全球首发的设计展览,创意领域方面的有MINDPARK创意大会、TED×Shenzhen年度大会,数字艺术方面有“林茨电子艺术节”,街头潮流艺术如Ron English、Michael Lau的作品展,还有和高校在创意设计上的联动。中洲未来实验室希望做的是打造一个多元的文化社群,这个社群不受职业、地域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交流想法、彼此启发、形成共创,慢慢呈现出一个web2.0时代的特质。

我认为对中洲未来实验室来说,未来并不是去继续复制3个或5个中洲湾,比起复制,继续挖掘它的广度和深度更重要。其实中洲湾才刚刚拥有了一个抛砖引玉的根基,而要真正发出它的声音,我认为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时间。这个声音我希望既有本土的声音,又有国际视野的声音,里面可能有对平面设计感兴趣的、想探讨品牌研究的,或是做教育创新的……这些声音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具有深度和广泛影响力的社群。

传统的购物中心,商场就是卖东西给消费者,是一种单向的输出,是web1.0时代。但在中洲未来实验室,真正的价值在于你发出的声音和他发出的声音,而中洲湾只是作为一个载体,让这些有表达欲、有创造力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互相激励、互相启发的社群,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魅力的事情。

中洲“漂浮花园”,艺术家:Patric Blanc ©️中洲未来实验室

你不可能再复制过去的时间

ARTDBL:在对中洲未来实验室的规划中,你是如何保持这种持续的乐观?


吕华:我的乐观是来源于对结果的一种态度,或者说是建立在能接受任何不利结果的基础上的。如果有一天像灭霸打了一个响指,所有关于中洲未来实验室的记忆都消失了,场所也不见了,是不是还愿意继续去做这件事情?所以做一件事是为了一个确定的结果,还是觉得这件事情是值得去做的?我觉得这是要分清楚的。

如果一直是为着一个10年后的结果在做一件事,其实是很艰难的,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计划可能99%会夭折,你很难为了1%的希望坚持做下去。“我想做这件事情”和“我会得到什么结果”,我的心态就是把它们切开来看,接受这两者之间是分离的。今天的事情完成了,我就先拿上今天的收入,结账走人。可能明天又会有新的项目开启,万一明天完成了,就继续去做后天的事情。没有这种心态的话,我觉得很难坚持下去。

我们很难带着负重感去做一件长期的事情,最好是能够保持持续的轻松,否则无法从事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成效的偏文化属性的事业,这是一件急不来的事情。你今天做了这些事情,回家之后依然感到开心,不会觉得好像被公司、被社会亏欠了,要不就很难熬下去。所以在看似九死一生的商业项目面前,我们甚至需要一种麻木的乐观,我们做一件事情,想的不是要怎么样才能成功,而是反过来想——万一它不会失败呢?

ARTDBL:你觉得你是在创新,还是在冒险?


吕华:我不会去做只有1%机会的事情,某种程度上我不会用大家的努力和付出来“博一把”。我会选择去做,可能短期看上去是很大的冒险,但实际上是有98%赢面的事情,这背后还是要靠商业逻辑来驱动。很多文化机构之所以没有生命力,也是因为缺失商业上的计算。一个种过树的人,会知道给树苗浇10年的水可以长成大树,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判断,你总觉得每天都在冒着树会死的风险,觉得自己浇的水不值。所以你开始选择保守,每天少交半桶水,等到最后树死了你才发现,10年的保守换来的是最大的冒险。

做一个长期的项目,尤其商业这个事情,可能前10年都在付出,之后才开始有一点点收获,这个过程会容易让人迟疑和焦虑。很多人有想法,想去创新,但又很难从自己身上看到信心,总是要别人认可才觉得事情没白做,最后很多行动就是流失在犹豫和焦虑中的。

其实我向来不会去做注定会输的事情,中洲未来实验室这个项目看上去似乎是在冒险,但在我看来并不是如此。今天呈现出的结果,和我最初的设想并没有什么变化,都是按照规律一点一点完成的。我觉得在深圳最大的冒险是时间,你不可能再复制过去10年,如果每天都在想怎么省力,10年过去了,你发现你当初的想法一个都没有落成,这才是最大的冒险。或者有的人可能每天都在思考和犹豫,最后在1000个想法中选了最谨慎的一件,只做成了一件事。与其这样犹豫,不如就每个想法都去尝试,失败了也没关系,我还可以有别的选择。我去做1000件事,如果每件事有一半的赢面,那可能就有500件事可以做成,这就是我们做事的方法。

所以是创新还是冒险?我觉得中洲未来实验室在做的不是冒险,而是有好的想法,就毫不犹豫地去行动。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打边炉ARTDBL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吕华 深圳 数字艺术 城市建设 大咖专访

1592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