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一半在地文化,一半情绪共鸣:2024-2025文旅现象级案例盘点与解析(上期)

原创 昨天

过去两年,国内的文旅市场可谓热闹非凡。

一碗麻辣烫、一场相亲大会,甚至只是一条短视频,都能让一座小城一夜爆红。天水、开封、长春、唐山……一个个原本小众的目的地,因为独特的文化氛围、强情绪感知和高频社交曝光,迅速出圈,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新晋顶流。

你以为这是“运气”,实则是文旅底层逻辑的彻底重构。

当下的旅行,早已不是“去哪儿玩”那么简单。游客关心的不只是风景,而是看风景时的心情。情绪共鸣、沉浸体验、社交分享、性价比和文化认同,已经成为决定去哪玩的核心因素。

一批现象级爆款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都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在情感沉浸、技术赋能、商业重构、产业联动这四大维度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验组合拳”。

本期内容,我们将聚焦2024-2025年期间走红的一批现象级文旅案例,探究其背后的底层逻辑,看看真正打动游客的,到底是哪一套“组合拳”。


01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

一句slogan,撬动一省周末流量

2025年,“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句魔性洗脑的文旅口号成互联网刷屏热词,从北方逐渐蔓延至全国和全球。

(图源:网络)

短短11个字,不仅登上各大热搜,还出现在北京地铁、朋友圈海报、旅游攻略、各大自媒体平台,甚至登上外网头条。

河北,原本在人们印象中略显“低调”的省份,凭借这句口号实实在在撬动了一整个省的文旅热度,完成了一场省域级的文旅心智重塑

为什么它能火?

一句话口号的背后,藏着一次认知重塑


1.品牌口号统一心智,占领“周末旅游”垂类高地


在大城市打工人被高强度“内耗”裹挟之际,“周末去哪玩”成了新刚需。相比跨省长线游,省内周边游成为更多人高频消费的现实选择。

河北这波操作的厉害之处在于,不讲资源禀赋,不硬推景点,而是直接把“短途+性价比+周末+情绪逃离”这几个关键词打包,精准打进京津游客的心智

“这么近”:把“便利”说得温柔又高效

“那么美”:留下期待空间,谁都想一探究竟

“周末到河北”:直接锚定短途周末出行场景

它不强调“河北有什么”,而是让你觉得“我现在就可以去,而且去一趟刚刚好”。当一个省/城市不再“卖景点”,而是贩卖“生活节奏”时,文旅就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图源:网络)

2.把“河北”变成一种“周末生活方式提案”


为了让口号落地成流量,河北形成了一套“整省联动”的系统工程。

  • 以“季节游河北”等主题活动为依托,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开展种草挑战、话题征集,补足短途游产品与用户体验。
  • 号召自媒体参与“河北推荐官”活动,提供奖励推动多样内容生产,截至2025年6月,已有超过9000名创作者参与投稿,作品播放量超50亿。
  • 河北各地市级文旅局积极响应,集体上阵,各出奇招。
  • 配套推出高铁专线、短途专车、联票套票、联动优惠等机制,把“去河北”变得更简单。
"星光·燕赵号"旅游列车,图源中国日报网,摄像:杨宝森
"星光·燕赵号"观光车厢,图源中国日报网,摄像:杨宝森

这一系列操作不仅提高了曝光,还有效提升了河北文旅品牌的文化存在感与信任感,将一个地域省份,变成了一种周末生活方式的提案

(图源:网络)

在碎片化传播时代,一句好口号就是一个超级锚点。有时候,把一句话说清楚,说得对,说得久,说得响,就是成功。

河北用一句口号,搭建了一种新的短途生活想象:易出发、低成本、松弛感、不凑热闹,还有点“跟风但不雷同”的小众感……而持续地围绕这句话构建内容生态、产品供给与用户互动,才是它真正“出圈”的核心。


02

长春“这有山”
不是风景造爆款,而是情绪留住人

如果你最近刷到东北文旅,除了天水麻辣烫、哈尔滨冰雪奇缘,还有一个频繁出镜的新名字——长春「这有山」。

“这有山”不是一座山,但确实让长春“多了一座山”。

(图源:网络)

这是一个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来的文旅街区,不靠山水、不依古迹,仅凭借强烈的情绪共鸣感、空间体验感和社交分享力,成为2024年最出圈的城市微度假目的地。

为什么它能火?

一场城市里“造山”的情绪革命


1.把一座山搬进城市中央


“这有山”坐落于长春市南关区,前身为长百商场,通过重新设计与包装,在7.36万㎡室内空间建造30米高的人造山体,以盘山式动线替代传统商场的扶梯,游客需徒步“登山”,沿途经过山洞、亭台、瀑布等景观,形成移步换景的探索式体验。

(图源:网络)

上山与下山两条主线路串联了200多个商铺,路径设计暗藏“寻宝”逻辑,显著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2.把商城当成“景区”来运营


“这有山”最具想象力的地方,是将商业空间进行“景区化”运营。

(图源:网络)

山顶“问蟾亭”收取10元门票,附赠两枚许愿币,复刻传统祈福模式,体验感拉满;地标性雕塑“听山者”成为网红打卡地,摄影团队常驻、社交内容高频产出;全场运营以“微度假场景”定位,模糊了商场、景区、展陈空间之间的边界。

(图源:网络)

3.精准对位城市情绪需求


“这有山”爆红的本质在于空间背后的情绪锚定能力。在外部空间稀缺、生活节奏高压的城市语境中,它提供了一种“可以逃离却无需远行”的日常缝隙感,对年轻人来说,“这有山”是他们的情绪降落点,是精神出逃地。

(图源:网络)

在文旅场景不断演进的今天,“这有山”打破了商业空间的传统边界,成为“城市情绪容器”的新范本。它用场景化叙事激活线下空间、用松弛感链接年轻人、以内容驱动实现游客留存与社交裂变。

(图源:网络)

同时也为我们带来启发:不是每座城市都有山,但每座城市都可以有一处装得下情绪的空间。只要洞察对了人心,就能造出现象级文旅爆款。


03

唐山河头老街

“沉浸式演艺+烟火夜市”点燃城市夜经济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唐山是工业城市、钢铁之城,但近年来,当不少城市还在苦思“夜经济怎么搞”时,唐山已经用一条老街,交出了一份融合烟火气与文化感的文旅答卷。

(图源:网络)

这条街,叫做河头老街。依托“沉浸式实景演艺 + 市井夜市”的组合打法,河头老街迅速成为河北夜经济的代表项目。2024年“五一”前后,凭借“国风演艺+夜市集市+互动巡游”持续刷屏,甚至被网友称为“北方版大唐不夜城”。

为什么它能火?

一街一剧场,讲好唐山自己的故事


1.一条街容纳百种玩法


河头老街的核心,是“人在演、街在动、你在其中”的参与感。

(图源:网络)

这里没有围栏、没有高门票,整条街就是一座开放式剧场,每天从傍晚至深夜,定时上演多个时段的沉浸式实景演艺。

(图源:网络)

“凤凰飞天”“唐王东征”等大型实景演出,水陆联动,震撼开场;百余种微演艺、街头快闪、NPC巡游,随时“撞戏”,随地“入戏”;水上市集、美食摊位、非遗美味,让人吃个不停拍个不停;互动装置、国风布景、潮流老车集等新场景层出不穷……节假日期间,还会举办“大唐之山百戏节”,打铁花、皮影、评剧、杂技应有尽有。

(图源:网络)


2.演出是开场白,烟火气才是主旋律


除了“国风演出+复古街景”,河头老街另外一个特点是扑面而来的市井烟火气。糖油饼、唐山麻糖、锅盔小肠、饹馇……几十种地道小吃让人边走边吃,边吃边拍,实实在在撑起整条街的“热度根基”,本地化的味觉记忆,成为夜市的情绪底盘。

非遗文创摊、汉服拍照点、互动NPC、水上花船、灯光水秀,微体验内容层层叠加,适配了不同的人群。

(图源:网络)

桥头、船上、河道、灯影……随便一拍就是氛围大片,河头老街夜游相关话题已成为各大社交媒体的热搜关键词,成为社交分享的天然素材库。

(图源:网络)

3.在地文化是最好的流量密码


河头老街并没有简单套用“盛唐风格”的视觉模板,而是在讲好“唐山自己的故事”这件事情上,下足了功夫。

唐山本就与“唐”有真实渊源。历史上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曾驻兵于此,留下“唐王东征”的文化印记,也成为河头老街构建故事主线的重要来源。

(图源:网络)

这条街之所以叫“河头”,是因为项目地位于煤河与唐津运河的交汇处,煤河是唐山工业文明的起点,运河则承载了百年商贸记忆。

皮影戏、评剧、乐亭大鼓……台上的演员多数是唐山本地真实的非遗传承人,他们既是手艺人,也是讲故事的人,用最地道的表达方式讲述“唐山故事”。

(图源:网络)

河头老街的成功,不靠穿越滤镜,而是对在地文化的精准提炼与再创造。它让唐山这座老工业城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语境,也让每一位游客在沉浸唐风的同时,感受到“最唐山”的气质与温度。

04

泉州蟳埔村簪花围

她们头上的花,是顶流流量密码

如果说以往的文旅爆款更多来自“吃”“演”“逛”,那么蟳埔村的走红,则是一次被“美”唤醒的文化逆袭。

2024年初,赵丽颖的一组簪花写真在社交平台刷屏出圈,五颜六色的花饰盘绕在发髻间,少女头戴鲜花、笑容灿烂,配上古厝、蓝天和闽南海风,画面美得像一幅会呼吸的宋代仕女画。

(图源:网络)

泉州蟳埔村,这个位于福建泉州海边的小渔村,就此“破圈”。过去它是个以“蚵壳厝”“海女文化”闻名的小众渔村,如今凭一顶顶“鲜花头冠”,成了国内最火的非遗美学打卡地之一。

(图源:网络)

为什么它能火?

“她”经济时代的文旅破圈密码


1.精准击中视觉审美与情绪价值的双重需求


在社交平台深度影响旅行决策的当下,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视觉符号是否鲜明、审美氛围是否在线、情绪能否被治愈,均已成为打动游客的关键变量。

蟳埔村的“簪花围”,满足了这一切。一顶鲜花簪、一套大裾衫、一堵蚵壳厝背景墙,就能拍出极具“东方美人感”的视觉大片,迅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高频打卡内容。

(图源:网络)

蟳埔村的主角群体是“海女”——靠打渔、养蚝、卖花为生的女性群体,她们戴着花、挽着发髻、穿着蓝布衣,在日常劳动中展现一种朴素而坚韧的美。对于都市女性来说,这种柔美但不柔弱,传统但不保守,质朴却极有力量的气质,成为了一次情绪共鸣的文化触达。

蟳埔村的火爆,本质是击中了年轻一代女性对民族认同、文化参与、女性力量的心理投射,是“她”文化与在地文化的情绪链接。


2.把非遗变成每个人都能参与的体验


蟳埔“簪花围”原本是渔家妇女在婚礼、祭祀等重要场合中使用的传统装饰习俗,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在大多数地区,类似的内容还停留在静态展示或舞台演绎。

蟳埔的做法则是,从“演给你看”转向“你来体验”。

(图源:网络)

几十元即可簪花换装、拍照打卡,“我也可以”的平视叙事,打破了非遗与普通人的距离感。村里也通过统一服务价格、引导拍摄动线、开发文创产品、举办簪花节等方式,建立起从文化体验到商业转化的闭环。


3.小场景也能激活大情绪


蟳埔村簪花围的成功,证明了爆款文化IP不一定依赖宏大叙事,小而美、柔而有力的“情绪型内容”同样具备高引爆力;传统文化想要“活”起来,关键在于能否被转译成现代语境下的互动语言,能否给用户提供“我能参与、我愿表达、我想分享”的机会。

(图源:网络)

这场关于“花”的走红,是一场属于女性的文旅逆袭,也是一次从民俗走进流行的文化觉醒。它让人们看见:文旅不止于风景,真正能留下来的,是一个人对文化的参与感与归属感。

05

上海博物馆 《最后的猫神节》

文化IP+剧本体验,博物馆秒变潮玩现场

在“沉浸式文旅”越来越卷的当下,博物馆如何破圈年轻人?2024年,上海博物馆以“埃及文明大展”为契机,推出主题剧本游活动《萨卡拉的秘密——最后的猫神节》,用一场带有任务线、NPC互动和换装体验的沉浸式探展,彻底刷新了公众对“看展览”的传统印象。

这场融合“展、演、游、拍、做”的文化剧本游,让古埃及文明焕发出奇幻张力,以极高的参与度和出片率,引爆小红书、B站、抖音等社交平台,成为新一代博物馆的创新代表。

为什么它能火?

一场“去展览化”的博物馆深度体验


1.文博剧本游,用故事激活观众的角色感


《最后的猫神节》以真实的古埃及神话和萨卡拉遗址为背景,从萨卡拉遗址、猫神庙、神明信仰等线索出发,设计出完整主线剧情。游客以“猫神祭司候选人”的身份进入展览,开启一场以任务推进的文化探索之旅。

(图源:上观网,最后的猫神节)

展览空间被划分为多个剧情分区,包括“萨卡拉的秘密”“法老的国度”“图坦卡蒙的世界”等。每一处区域,都通过文物、故事、角色、任务有机串联,观众需要在展品中寻找线索、向演员获取信息、破解象形文字,最终完成“猫神节”的复兴仪式。

活动邀请了20余位专业演员,以互动演绎的形式在展厅内还原古埃及神职体系与王朝故事。游客将与NPC(非玩家角色)实时互动,获取剧情提示,解锁线索物品,主动推动剧情发展,真正实现“跟着故事看展览”。

(图源:上观网,最后的猫神节)

剧本创作基于博物馆馆藏与埃及展览的真实文物,由展览团队与文化顾问共同设计,在故事逻辑与历史准确性之间取得平衡。所有任务与对话都指向展品,帮助观众在娱乐中理解文化,提升文物的知识转化效率。

此外,活动还配套探索手册、知识卡片、剧情道具及沉浸式周边文创,使全年龄段用户都能在观展过程中获得充分参与感与文化满足。

2.去展览化,游戏/表演/打卡/换装齐上阵


为了适配新世代用户的审美与社交习惯,《最后的猫神节》摒弃传统展览的展示逻辑,以“剧情+空间+视觉”三位一体的沉浸式体验结构,全面激活参观者的互动参与与分享欲。

(图源:上观网,最后的猫神节)


高颜值场景布局。展览空间打造了多个视觉焦点——猫神宝座、神域光圈、神庙穹顶等,构建出浓郁的“埃及空间穿越感”,为用户提供极具氛围感的拍照素材。


角色沉浸式互动。拉美西斯二世、埃及艳后、猫神使者等角色由专业演员扮演,在展区内移动式演绎,为观众制造“偶遇感”和“剧情带入感”,推动故事节奏。

(图源:上观网,最后的猫神节)


换装环节拉满仪式感。披风、面具、古埃及纹身贴等换装道具,增强观众角色代入的同时,也让整个视觉氛围更具沉浸感。


道具+任务机制。从专属船票、护符卡牌,到猫神测试站、手作魔法药水瓶,每一处的小细节都承载着剧情线索和仪式体验,增强文化参与的沉浸层级。


3.让手作魔法瓶成为“情绪”载体


当剧情临近尾声,《最后的猫神节》并没有选择传统的纪念品结束语,而是巧妙设置了一场可携带的文化记忆与祈福仪式——手作古埃及魔法瓶。在这个区域,观众变成一位炼金术士,亲手调配一瓶属于自己的“守护药水”。

(图源:上观网,最后的猫神节)

薰衣草、洋甘菊、迷迭香、橄榄油……七大古埃及魔法配方,数十种植物精油、草药、晶石任意搭配,即可调制出一瓶蕴含祝福寓意的魔法瓶。

(图源:上观网,最后的猫神节)

相比普通的文创商品,手作魔法瓶成为更具故事感的纪念品,将沉浸式观展的记忆、祝福与文化意象浓缩成具有仪式感的情绪载体,实现文化内化、情绪投射与个人记忆的三重绑定。

本期小结

重要的不是风景,而是看风景的心情


看完这五个案例,也许你会发现,这一届游客在变,他们不再满足“看什么”,他们更在意“我在这场旅行中,我能感受到什么、参与什么、留下什么”。从“这有山”的情绪空间,到“簪花围”的视觉文化;从“猫神节”的数字剧本体验,到“河北周末”的品牌整合……这些现象级项目,精准抓住了用户需求的新拐点。

真正让文旅出圈的,从来不是单一的风景或噱头,而是背后那套情绪共鸣+沉浸体验+社交场景+内容设计的组合拳:

  • 情绪容器化:用空间装住人心,制造共鸣
  • 剧本游戏化:让用户“玩进去”,深度参与
  • 内容视觉化:每一处场景都能出片、能讲故事
  • IP本地化:文化不再浮于表面,逐渐成为产品原型
  • 小场景高共创:微体验+社交分享,形成裂变式传播

文旅的高光时刻,是用户理解力 + 内容创造力 + 场景设计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文旅的3.0时代,拼的不是资源多,而是谁更懂得如何让用户“玩进去、拍出来、讲出去”。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全息光影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文旅现象级案例 情绪共鸣 在地文化

1516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