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2025文旅营销观察:七大趋势、三点经验

原创 今天


总有新的网红城市在诞生,但少有一个城市能一直长红。


23年底,我们盘过一次文旅营销。当时因野性消费走红的网红城市们,做的更多的还是被动接住“泼天流量”。

而今,年消费5.75万亿元的国内文旅市场,又变了个样。

一方面,当更多小众城市开始因一部剧、一个游戏、一个网络热梗、一条短视频切片成为网红城市,文旅好像越来越“不受官方控制”了

但另一方面,深入做体验、积极造IP,拍广告、蹭热点、搞social,各地文旅一派争做“文旅品牌”的劲头,文旅营销的策略和思维都更上一层楼了


深入观察近一年的文旅热点,本文总结7个文旅营销新趋势:

1. 快娱乐+慢文化协同,文旅产品体验升级

2. 文旅文创谷子化、玩具化,加持情绪价值

3. 文旅内容品牌化,宣传片不再单纯拼资源

4. 文旅传播向社媒转移,官方账号卷起来了

5. 造梗、听劝,文旅营销主动打入评论区

6. 从被动借势到主动破圈,文旅跨界更纵深了

7. 从城市形象、文化内容着手,文旅IP更落地了

以下。

文旅营销里的新气象,也有品牌营销的新启示。

01

文旅体验内容化
快娱乐,慢体验,旅行就是要尽兴着玩儿

文旅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性消费。

和线下商业一样,文旅也需升级体验。更长久地留住消费者,才能获得更持久的消费。

当千篇一律的“历史文化街区”、“XX千古情”逐渐被年轻人抛弃。各地文旅也开始对文旅资源进行再开发,深入做起了“体验经济”。


其中有2个比较明显的趋势。

向乐园抄作业,提升“情绪价值供给”


无论是外来的迪士尼,还是本土的欢乐谷、长隆,人潮如织的文化乐园,既是城市文旅的一部分,也是文旅年轻化的样本。

近一年,很多文旅项目进一步“乐园化”:将传统文旅与乐园模式结合,为游客加注沉浸式情绪体验。


泉州文旅与蔡国强联动,文旅+烟火大会,点燃浪漫惊喜;

大唐不夜城的古风俊男、靓女,敬业NPC,直戳少女心;

贵阳文旅出圈的民族团结大巡游,民族文化游行辅之以抽象元素,仪式感和话题感拉满……

当景区里塞满了情绪价值,过去当走马观花的旅游,而今也有了“逛着玩儿”的体验值了。

向城市文化扎根,打造“城市人文体验”


向外学经验,向内“做自己”。当国潮席卷消费,在地的、传统的成了流行的,打造在地化的慢体验也成了文旅“留人”的一大方向。

一方面文旅项目更加结合地方特色了。


民族巡游发挥了贵州的多民族文化特色;凭借“王婆说媒”出圈的万岁山武侠城,则将开封府的宋文化开发全面,豫剧、打铁花、非遗夜游、武侠剧目……俨然一个“沉浸式大宋文化游园会”。

同时,“官方推荐”的旅行路线更注重文旅热点与本地特色的融合


比如“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北京文旅官方推出的5条“漫步北京”中轴线游学主题路线;山西文旅则靠着《黑神话·悟空》的热点,3条 “跟着悟空游山西”主题路线,突显三晋大地的土木华章……

抽象的历史、民俗转化为现代人能感知、能参与的鲜活故事游客“打卡”的同时,也获得了某种文化交互与共鸣。而这,也正是城市文旅的品牌价值所在。

02

文创产品谷子化
集邮+玩具,让文创成为一种情感代偿


对文旅营销而言,文旅文创既有周边属性,本身也是产生商业价值的文旅产品之一。

文旅文创的卷,在故宫文创火起来的那些年,就早有其事。而今,情绪经济大势成风,文旅周边也渐渐卷起了谷子式的“无用之美”。

最显著的是,具有集邮属性的冰箱贴和带有情感仪式的毛绒玩具作为旅行手信的存在感越来越高。

冰箱贴的集邮


文旅冰箱贴正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商品与文化符号。


以博物馆为先锋。山西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的冰箱贴,凭mini版文物的精美复刻圈粉;南京博物院的冰箱贴能长草,西藏博物馆的冰箱贴可插花……

各大景区同样努力。苏州的冰箱贴有落花白墙的江南味、有园林花窗的光影效果;大雁塔的冰箱贴能点亮夜景、青海的冰箱贴还能装下高原湖泊……

厘米见方的冰箱贴上,文化性和故事性,带来收藏价值;抽象和趣味设计,加持社交符号。疯狂购入的旅游特种兵们,甚至上演现代版“买椟还珠”——冰箱不够贴了,再买一台吧。

玩具的情绪抚慰


jellycat化的毛绒玩具,也成了各地文旅包装治愈感的情绪马甲。


玩具化的文创周边能戳中大小孩的心,不光是形象可爱,还在于其中的情绪代偿。比如武汉文旅很是出圈“蒜鸟”,搭配方言谐音梗,对齐打工人心态。

把大人当小孩哄,“过家家”的仪式感也是加分项。陕西博物馆卖“肉夹馍”,会问肥瘦程度;苏州的“大闸蟹”则是先沥水称重、再以绳子绑好结,防止螃蟹“越狱”……

情绪主导消费的年代,有趣、有梗、有颜值正代替“有用”让玩具化的文旅文创,呈现出一种“很懂年轻人的美”。

03

文旅内容品牌化
不拍文旅宣传片,拍品牌形象片

宣传触达的是人群,内容触达的是人心。

随着文旅行业的品牌意识逐渐提升,城市宣传片也渐渐褪去“宣传”感。以树立地域特色、链接年轻人群为目的,城市宣传片变得好看、好玩起来。

最明显的是内容质量升级。像新疆文旅为约克干古城拍摄的《美好》。大制作下,南疆古城的神秘又绮丽,打开了文旅宣传片的审美天花板。

与此同时,城市宣传片也明显更鲜活,更懂年轻人的内容偏好、情感需求了。

轻巧玩梗,城市宣传片幽默指数飙升


各地文旅在城市宣传片中玩梗、整活,为与年轻人拉近距离使劲浑身解数。

最近的例子就不少。

扬州文旅从“洗浴之城”的梗上找切角,上演毛巾上的敲击乐;

邯郸文旅由文旅局长的“郑重道歉”开场,官方整活,秀一把好吃、好玩、有文化的河北凡尔赛。

邯郸文旅宣传片


对城市文化“玩梗式”解构,文旅内容的网感与活人感,让官方表达也能融入年轻人的话语圈。

情绪落地,文旅内容向个体价值倾斜


在情感表达的一侧,另一种内容趋势,是以社会情绪为锚点,挖掘城市精神、树立地域特色。

前两年,江西浮梁“一瓷茶的闲情”,禾木文旅“窝在雪里过冬”,就有这样的叙事倾向。

今年看,以快手与大同、烟台、保山等合作的“500个家乡”为代表,小切口的文旅内容已蔚然成风。

“大同不争”、“烟台自在”、“保山不恼火”……虽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以情绪为卖点。素未谋面却自在舒适的“第二故乡”,为小城文旅融入情感想象。

【500个家乡】之《保山不恼火》

而整体看,无论异域风情的陌生感、还是小城人文的亲切感,文旅传播显然越来越有沟通思维:


不再单纯秀旅游资源,而是回应年轻人的内容偏好、情感动向。


反过来,更强调故事性而非功能性的自我叙事,对旅游资源欠缺的小城文旅,无疑也是更投巧的自我品牌定调。

04

文旅传播社交化
不官方的官方号,以发疯的方式做社交传播

一个梗带火一座城的当下,文旅传播的方式显然已经变了。

近几年,各地文旅都在将宣传阵地向社交平台倾斜。抖音、小红书上“不官方的官方号”遍地开花。河南文旅、河北文旅、浙江文旅、辽宁文旅等更以极接地气的社媒运营,圈粉不少。

而随着更多官号入场,近一年,卷起来的文旅们,又进一步升级了社媒玩法与运营策略。

用抽象的方式蹭热点


话题敏锐度依然是流量密码,但当大家都在蹭热点,越是好玩的热点响应,越能真的助官号出圈。

“搞抽象”就是一种策略。5G冲浪的文旅官号,蹭热点的方式越来越不正常了。

比如去年“北京到底有啥在啊”成为年度热梗。北京文旅的借势发挥虽合理,但新疆、重庆文旅等拐弯抹角蹭热度的,更是讨巧地拿捏了话题热度。

用活人的方式做运营


被“00后接管”后,日常运营中的“人感”流露,也为文旅官号圈粉


有的发挥e人本色,用抽象的语言与打工人互动、用玩梗的方式为乐子人递瓜,精神转态很是美丽。还有的致力于打入评论区,或参与话题互动,或接受消费反馈,随叫随到,十分接地气。

“活人感”的社交祛魅,让文旅官号在流量之外,一定程度做到了与年轻群体的情感同频。

用品牌的方式做社媒


“发疯”正在成为一种跟风。废话文学、发疯文学、猫meme……网络内容的复制粘贴日益泛滥。

为跳出跟风的怪圈,部分官号也开始尝试打造账号特色。比如@河南文化与旅游厅,虽然搞抽象、蹭热点也没落下,但日常更新却多聚焦“中原文化”展开,这也是其位列抖音省级文旅粉丝量TOP1的一大原因。

说到底,抽象、发疯都是实现社交触达的方式。“皮下”有趣的灵魂,能让人显得亲切;而深刻的内核,才是吸引人长期交往的关键。这,也是社媒运营体现品牌力的所在。

05

文旅营销UGC化
主动造梗、积极听劝,与消费者共创


透过社媒热点看消费心理,抽象、发疯的背后,是年轻一代的情绪反叛。

表现在消费上,就是年轻人愈加强调自我主体性了。所以,文旅开始进入买方市场;文旅官方也因此日益重视对公众意见的主动接纳、积极响应……

文旅传播的社会化也由此而来。

除了如前所述以“00后运营”的身份与年轻人打好关系,各地文旅也在着力从UGC里发掘传播话题、文旅需求,与消费者主动建立连接。

自主造梗,把握传播主动权


一些文旅正通过主动提高文旅传播“含梗量”,实现年轻化破圈。

除了城市宣传片的玩梗,还有2个现象级案例:

一个是河北文旅的slogan——“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去河北”


这句河北文旅2019年打出的宣传语,22年的时候就因为不太正经的方言宣传,成为热梗。到今年,网友们从戏谑吐槽、到渐渐接受、到用它打卡全世界……完成一场盛大“官方造梗-全民玩梗”的仪式。

另一个是苏超

曾经,“散装江苏”、“十三太保”还是省内网友的自我调侃。后来官方下场,“苏超”横空出世。各个城市围绕赛事互相攻讦、自我分裂,又引来网友围观、看戏、共创……一场现象级社交狂欢,最终成了几个城市文旅的共赢。

上前听劝,展现诚意、建立信任


造梗、玩梗成功的底层逻辑在于:官方先制造或找到一个有话题潜力的钩子,然后大众因个人兴趣主动讨论、积极共创,最后话题效应让文旅传播实现社交裂变。

表面看,是“用户主导式传播模式”的发挥作用;深了看,也是自由意志释放的年轻人,展现出文旅传播“民间叙事”的能量。


所以我们也看到,“听劝”成为文旅链接消费者需求的一种方式。

前有沈阳文旅局局长潜水小红书,深夜回复网友笔记和私信,“你说,我改”也让沈阳文旅接上了“尔滨”带起的东北旅游热;后有常州文旅趁势苏超热度,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将网友共创的城市IP形象,紧急落地成周边上线。可爱恐龙妹,一度被卖爆。

当大众的声音被听见、被回应,城市的温度被感知,文旅的形象也建立起来。

06

文旅跨界更深入
从被动借势到主动破圈,让跨界落地文旅消费


文旅做的是大众生意,但想更近一步,也需要入场、入圈。跨界就是一种破圈营销的有效方式。

以前,提及“文旅跨界”,我们看到的更多还是商业品牌向文旅借势。

现在,文旅跨界正在成为一种双赢。不少文旅品牌,正通过主动跨界求合作,链接年轻人群、拓展旅游资源。


主动借势,借爆款内容打入流行文化


出圈电影、剧集带火一地文旅的案例,已不新鲜了。

近来,看准热门内容潜力,文旅品牌也更多作为联名发起方,与影视、游戏内容深化合作,借此打入年轻人的文化圈。

比如《好东西》上映期间,上海文旅就与电影联动,绑定导演两部以上海为背景的代表作,宣传了波“电影之城”的海派文化。

洛阳文旅则通过与《蛋仔派对》的合作,开放龙门石窟 UGC 地图创作,玩家生成的虚拟场景日均访问量超 50 万次,带动景区门票预订量增长 37%。


最新的趋势是,借势正在前置。


虽有“赌”的成分,但只要压中了热门内容,文旅出圈的流量就尽在囊中了。

比如阿勒泰与爱奇艺【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合作,在剧集开拍前就锁定了《我的阿勒泰》的热度。而山西文旅与《黑神话:悟空》则早在2022年就展开了取景地合作。预埋“打卡点”,并在游戏上线期蹭热宣传,直接带来了小西天等景点的爆火。

资源联动,借品牌合作打响地域名片


从品牌合作上看,随着在地化成为营销趋势,更多品牌开始将城市文旅当做联名对象:瑞幸×成都文旅、霸王茶姬×镇远文旅……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地营销不仅方便了品牌的地域化沟通,也为城市文旅带来正面影响。

一来,那些品牌以城市为文本输出的、制作精良的广告片,有时比文旅重金拍摄的宣传片,还来的更好一些。

美团团购与兰州文旅掀起的城市记忆是这样,快手“500个家乡”吸引很多城市主打找来合作的原因,也是如此。

二来,好的在地营销,也可以是一场双向的跨界整合、资源联动。


当抖音生活服务,为北方城解锁多样的冬天;当小红书的外人节落地伊犁,带平台博主线下共创;当LV的巨轮,为上海置换了一个新地标……

品牌将城市当做一个有影响力的线下场景,城市文旅也借力品牌影响打出地域名片,甚至丰富旅游资源。

07

文旅IP更落地
扎根城市文化,打造更“长红”的文旅IP


商业的本质是复购。出圈的网红城市是一茬又一茬,各地文旅也开始强调“破解消费流量的昙花一现”,走起了长期主义路线。

打造文旅IP,是其中的关键一步。

只是文旅品牌的IP策略,也更务实起来。

从个人IP,到形象IP


过去几年,不少文旅局,把重点放在“文旅局长”个人IP上。从甘孜文旅局长的变装cos,到湘西文旅局长的民族服饰,一度成为文旅传播的“代言人”。

但个人IP易造神,也易翻车。且“政务人员做网红”敏感因素更多,能真正带动当地旅游增量的可能性更少。批评声音中,也渐渐收敛。

从本地历史文化中找素材的文旅形象IP,成了新的流量密码。


于常州文旅,“霸王龙”和“恐龙妹”,与网友共创的IP形象也绑定常州恐龙园的认知,借势苏超打出IP知名度。

于绍兴文旅,鲁迅是这座城市最大的精神与形象载体。而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遇到捧着脸颊的迅哥儿,严肃中不失可爱,也为绍兴文旅贡献了另一个热门打卡点。

从泛滥的音乐节,到在地的节日、赛事IP


体验性的文化内容,也是城市文旅造IP的一大方向。

前两年,很多旅游资源稀缺的城市,将筹码赌在了音乐节。

经过一轮市场洗牌,虽也有常州太湖湾音乐节、连岛音乐节等留了下来。但当同质化音乐节卖不动票了,各地文旅也清醒了:一曲终了的音乐间隙,给城市宣传留下空间并不多。

做IP还是要回归“品牌特色”。近来,地域性、民间性的赛事、节日,成为文旅押注的新赛点。

一些曾经的网红IP继续发力,比如火了3年“村超”,已然进化为一个涵盖民族文化游行、民俗民风展演的综合性文旅IP。

还有一些本就小有名气的民俗文化,在官方推举和大众民选的合力下,上桌成为“国民IP”。回村对歌的热点下,“节庆+民俗+非遗”体验,让广西“三月三”打响名声;广东的龙舟赛,加之珠江夜游、岭南美食,迎来旅游高峰,以及麦当劳、淘宝等品牌合作……

苏超则示范一种自办地域赛事的范例。把内部分裂梗玩到足球赛场,席卷社交话题的乐子,造了个现象级赛事IP。


结语


纵观最近的文旅营销趋势,总的来看,相对于“看天吃饭”,更多文旅选择主动营销。

这种主动性,或可概括为一种文旅品牌化意识的提升。优化体验、升级营销、打造IP……成为品牌,就能成为溢价和复购的理由。

趋势下也并非都是好现象。最明显的,就是前文提到的跟风。

抖音上出现一个热梗,所有的官号都吻了上去;某家博物馆的文旅很火,马上全国各地就纷纷复制起来;格式化“历史文化街区”或许是少了,同质化的“新中式景区”又多了起来……

说来说去,做品牌,就是做差异化。


如果只追求外观的“壳”的复刻,而忽视了文化的“瓤”的构建,没有完整的品牌人格、连续的品牌故事,也谈不上品牌建构了。


但值得认同的是,不官方的官方文旅都在做着同样的尝试:让文旅营销离年轻人更近


据此,我们也可从成功的城市营销里,总结一些年轻化沟通的经验——

1. 有对话的姿态下场玩梗、积极社交,先消弭距离感,才有和年轻建立关系的可能。

2. 有切实的情绪。情绪价值不是一种务虚。而是通过切身的旅行体验,获得的或兴奋、或平静的心情,或举起手机拍照留影的冲动。

3. 有留白的空间。对模式化景区反叛、对非官方语言倒戈…….年轻人愈加强调消费主体性了。“官方剧本”失效了,造梗、听劝,与消费者共创“民间叙事”反成了更好的选择。

总之,把人当目的,是当下做好营销的第一步。这一点,对所有品牌都适用。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数英DIGITALING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七大文旅营销新趋势 姿态对话化 情绪真实化 叙事共创化

719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