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对话马吐兰:先是活人,才是广告人

原创 今天

说起马吐兰,

黑发,红唇,高冷,高效,这是很多人对她第一印象。

个性的另一面,是专业


大学拿下One Show青年创造营铜奖,而后2018年成为BBDO&Proximity的中国首席创意官CCO,也是中国国际4A最年轻的CCO。事业一路顺遂。

2023年8月,她从BBDO离职,开了一家广告公司Ma'nifesto,做出阿里云《永不失色的她》、伊利舒化奶《舒化一出马,营养好吸收》等热门项目。


但马吐兰如何成为当下的马吐兰?


想起在《老板不知道的我》综艺中,马姐曾写给Paper的一幅字——广告狂人,“人”占了最大的位置。


人大于广告


这很契合我们当天采访的感受。

我们以为她会大聊对广告的热爱和执着,但她说“广告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

我们以为她会抛很多做广告的干货,但她聊起了自己的乐观底色,和生活的心法。

不要让自己太累,要学会判断、取舍,不害怕失去,相信最后结果一定会好。

少论断,多判断,少诋毁,多鼓励,这样每个人命都会更长一点。

也让我们重新意识到,广告的本质是人,这个“人”关乎客户、消费者,其实更关乎我们自己。

所谓洞察,不过是千万个“我”的碎片投影。事情也是基于人。

我想,如果有一种力量能够帮你挺过迷茫的时刻,那就是对自己的相信。像马吐兰说的,“无论做什么,我相信我都能做好”

马姐还说,很多人其实不爱听别人说教,她都是去观察。

所以我们决定,没有总结,没有建议,把她的讲述摊开给你看。

以下根据马吐兰的自述整理——

“你去做一个无伤大雅的职业”

还是先从比赛讲起吧。

大二大三时,我参加的One Show中国青年创意奖。后来到2008年,和搭档一起拿了国际青年创意大赛金奖。

那时,我是BBDO的文案,搭档是美术,从广州BBDO过来跟我组队。我俩都没见过,但是作为团队合作,你要替别人着想。

别的不确定,我只知道一点:要做一件事,不能让自己累着,也不能让别人累着。


比赛叫“激情24小时”中国国际青年创意大赛。24小时内,每队想idea并执行出来。其实想一个idea不难,就是累美术。我跟搭档说,想一个不累的idea,不用出去拍,现场就能做的,做完咱们还能睡8小时。他说,行。

那个创意我到现在都记得。idea很简单,因为它目的是吸引35岁以下年轻人来参赛,年轻人不就是想自己红吗?于是做了个选择题让大家打勾——你是想24小时成名还是再等24年?如果你选择更早成名,就来参加这个比赛。

设计起来也特别轻松,前面一句话,后面两个框,一个单位是hours,一个是years。

除了让大家记住,也想增加点互动性。面向年轻创意人,我们选了广告杂志这个媒体,里面有个内页可以抽出来,会自动在24hours上打勾。面对广告公司的老板,选了直邮,也是一样的玩法,吸引他们让员工来参加。

它很小巧,也不用拍片,把功夫花在前面,执行就会省力很多。好的创意可以省很多力气和钱,前提是,有个好洞察。我后面都有个意识,做广告一定要把洞察想清楚。

我一直觉得,广告就是替别人着想。要为客户着想,为制作公司着想,为消费者着想。人家制作费根本没那么高,别非要想一个很为难他的idea;消费者真的那么爱看广告吗?不要那么沉重,愉悦地表达一些东西就行了。


省力了,人也会舒心,不容易吵架。我很忌讳这个。

人都是鼓励出来的,你很难从批评中进步。我常常觉得,工作中应该多赞美和肯定别人,因为这样会让大家的命活得更长点。


我就是这样被鼓励过来的。


我完全是误打误撞进入广告行业的。高中一开始读化学想去当医生,但朋友说,医生如果粗心的话不太好。后面想学法律,我爸说,你学什么都可以,除了法律,因为个性太直了,容易被追杀。

我就考了暨南大学新闻传播系的广告学专业。我爸说,这个东西应该没什么用,无伤大雅。

那时没想那么多,不是说有天赋热爱来的,也没有什么规划。比赛是朋友喊我去的,大二大三都去了,两次都拿奖了,我就被鼓励到,觉得自己还不错,后面可能还是可以做广告。

大家觉得我还行,我就应该还行。


大三大四一直在实习,写房地产文案、写卖电灯泡的文案,那些大人们都比较认可。

感觉总监也非常看得起我,为啥呢?因为他们都早早下班,把工作丢给我。我就觉得,肯定能担此大任啊。

那时候很单纯的,做什么工作好好干就好了,连跳槽都不跳的,觉得累。

因为去别的地方能行,在这应该也能行。如果在这不行,一定是自己也有问题。

我认同“选择大于努力”,但人也不能一直往后看,总想着后面还有更好的。我更愿意呵护好手上这朵玫瑰。创意还是能给我带来快乐和成就感的,我很笃定这个选择。如果哪一天它不再让我有这种纯粹的快乐和成就感了,我就不做了。目前还好,所以我还在。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让我常常深感愉悦的东西是:一直努力在创作和尝试的勇气,也是无论多艰难始终保守自己的心。


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


时间有限,人要学会判断、取舍

刚入行时,想创意,我也是以量训练。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

自己经常想20个、50个idea,然后跑去跟我总监汇报。我感觉到我的总监很为难,一直听一直听,听到后面他都累了。

这个事情是对的,但比较累。后面就自己总结,做广告,不是你能不能想得出来,而是你决定做哪个创选择更重要,自己要会从量里头挑。

创意是有方法论。在BBDO的时候,会培训大家创意的48种方法,你把这些都学了,一个brief至少能想48个。20个idea非常容易出,难的是判断。

你为什么要用在这个客户身上?


在这个阶段要用这个idea,你数据从哪里来的?凭什么说你的消费者和客户就要用它?


甚至有时候连客户都不敢确定。经常有客户会在提案会上反问你,你们推荐哪个?

你怎么回,这就是需要做功课的地方。

所以我也一直说,创意人一定要有策略思维。


好的创意思考一定是从策略洞察来的。自己要先专业,你要看得懂报告,会用数据才能落地。


创意很难想,只是初级阶段。

想清楚how和why,算是下一个进阶。

这也是不断坚定自己的过程,哪怕刚开始委婉一些,还是要大胆开口,这份底气就是你的主动权。

当年做网易新闻,是我第一次真正独立带队做项目。当时预算小,难度大,内部也有分歧,CEO觉得新闻这样做太大胆了。我当时和她“吵了一架”,因为我们对网易新闻深入分析过,它的跟帖文化是能体现年轻人的思考和解读,这是人家的独特优势。需要犀利大胆的创意,凸显“网易有态度”。

最后客户一字不改地出街了。

网易新闻“有态度”系列广告

▼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那次经历我就知道,做创意,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表达、向谁表达什么。


再到后来,做《相信小的伟大》,很多4A参加比稿,我们团队只有7个人。最后我们赢了。找了一个“微小”的点来连接奥运和品牌,广告你要想的就是最sharp的那个点,不在于人多人少、规模大小,一个好用的足够了。

这波campaign也让我相信,你的对手多强大都不重要,关键是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相信小的伟大》

▼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这些东西在我过去是想不出来的,也做不到。年轻时一根筋拼命做,也会在比稿失败时抱怨“今天又没比过,这公司不行”,注意力都在别人身上。现在不会了,术业有专攻,大家都要在负责好自己的领域,专注自己就好了。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必须要有判断、取舍。也包括外界的声音。

我知道有些项目容易有误解,但所有的事情都这样,只要出圈了声音就会变多。这并不妨碍我对创意的判断。我对我们做的东西很有信心,我们的信心来源于验证。

对于一个创意的好坏,我看两个维度:目标和人群。


先看目标,原先定下的KPI是什么,是否达到预期;

再看细分人群,打中他们,通过销量或者口碑看出明显数据提升了,那就是好。

那些出圈人群,得到就是赚到,他们的评价可以听,但不是决定性指导作用。

像《永不失色的她》这种偏纪录片的形式,很多人问创意在哪?但是,我们的目标就不是为了抖机灵。它的命题是在巴黎线下公馆,请奥组委主席、杨紫琼等社会名流来看8分钟的开幕式短片,调性已经定下来了,这个时候就是要真诚、要讲故事。

它真正的难点是,你挑谁的故事讲?为什么要讲她的?客户为什么要买单?这个人还活着吗?能找到本人吗?


最后我们确定一个原则,她是有突破性的、创造历史的,她的精神依然是我们今天需要的。团队找了上百个故事。

找到一个伊斯兰国家的女性叫纳瓦尔,1984年洛杉矶奥运女子400米栏冠军,夺冠之后,摩洛哥当天出生的女孩都以她的名字命名,这场面太震撼了。

接着是张山,因为也需要中国人。

张山老师正好来上海教小朋友射击,我们跑到那个商场,问她要不要拍。她看完脚本之后说,

“你们跟其他找我拍的人不一样,不是一个掀起男女口水战的脚本,你们是看到了我本人。当时参加比赛的时候,因为时差,我每天戴着耳机躲在桌子底下,酝酿比赛的情绪,我真的就是喜欢比赛。”


我并不想证明我比男人强,


我只是喜欢射击



▼ 扫码查看更多幕后故事

这种可难了,最考验整体能力。当时预算不多,从切入角度、文案、脚本、执行、审批,都得我们来。如果坐下来想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创意,对我来说更容易。

所以,一个项目的创意好坏,要看客户的性质,看目标是什么。这个项目就是to B的,让大家感受到阿里云的技术与情怀。后来BBC还免费传播,效果很OK了。

其实广告最单纯了,谁掏钱来买你的东西,他们才是要在意的人。一个是客户,一个是掏钱买客户东西的消费者,我们要帮客户做好项目,助他升职加薪,也要帮消费者不闹心,让他们愿意买这个产品。平衡好这些就很厉害。

目前我们做的项目至少都完成了KPI,客户也都打了很高的分。

很多时候,不需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你都达标了,还要听到一些觉得不够好的声音来为难自己,何必呢?你花600块的钱已经买到6万块的东西了,还有人会说“怎么不做到600万的效果呢?”,人不能贪的,客户也不能贪。


过度重视是一种贪心


对我来说,不要抱怨,不要恶性竞争,也不要诋毁同行,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信心,在这个时代彼此鼓励比彼此诋毁更加真实。退一步来说,哪怕不是这个行业,在做人上也是给自己积德。

敢于失去它,才会做好它

2023年,我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叫Ma'nifesto,希望帮品牌创造发声的机会。

其实,它2016年就注册了。原因很简单,一是真的不想被动加班,二是当时已经做到执行创意合伙人,做广告有十多年了,是时候出去看看自己有几斤几两。这时候最适合创业,精力最好,又没什么可失去,输得起。

你是谁也没人知道,失败了还可以灰溜溜地回来。


▼ 扫码去看Ma'nifesto的作品


我有个结果论,就是先把最坏的结果想到,这样才会尽情放胆去做。


广告尤其需要放胆,如果你很怕丢这个客户,很努力地做,一定做不好。因为你的底层逻辑是怕丢了它,而不是做好它。我的底层逻辑是,正因为敢于失去它,才会用最大的热情做好它,怎么做都不会错。

包括这次创业,大家觉得我是不是有点名气了才出来,其实不是。七年过去,我也不怕别人盯着了,更在意的是我自己。人会对自己诚实,到没到那个“点”自己最清楚,如果没到,即使别人觉得很好,我也会很虚,要是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无所谓别人怎么看。

之前因为工作关系留了一年又一年,到前年,直觉告诉我应该离开了。我是个蛮直觉系的人,想到了就不犹豫。所以除了名字,啥也没准备,只是有个想法——做中国最好的创意公司,当然这是说给自己听的。

开公司也没人规定一定要开成。那时面试别人,我都说可能它明天就倒闭了。

我就是这样的,有最好最高的目标,做最坏的准备,然后全力以赴的决心,立刻就做的行动。


没什么好犹豫的,没人知道什么样的选择是对的,你做就好了。客户给什么样的brief,能做就做,不能做我就告诉客户找别人会更好。我不想内卷,也不太会被各种东西绑架。

有一次收费比稿,当时7进2。客户说第二轮就小调一个东西,我说你给另一家做吧,我不调。客户问为啥,我说调了你会让我赢吗?不会,那不就行了。我调了,那家也要调,多累呀。

这就好比在谈朋友期间,你跟我说“我另一个女朋友可以做到这样,你可以吗?”那你跟她结婚啊,我们就拜拜。还没定契约,就试图改变我,不要。

参加比稿是因为我喜欢这个项目,但我会判断是不是值得做,面子不重要,自己和团队开心更重要。人生有得必有失,客户没选我们一定有它的理由,但未必是我们的坏处。并不强求一定要赢。

对行业也是如此。

很多人唱衰广告,我不认为广告的价值在被稀释,但是有一点价值移位。

最简单的判断是钱在哪、价值在哪、尊重在哪。

以前做一个客户,光创意费用上千万,一个客户一年只出两条TVC,所以才有那种尊贵的感觉。现在同样给几千万,要做的东西更多了。客户更知道钱用在哪,分流给KOL、平台、MCN几个渠道,一起为项目发力。

如果只看钱的话,你会有这种感觉。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价值低。而是看在客户有那么多选择的情况下,你是不是最有价值的?如果是,他一定会尊重你的。没有人会愿意干掉一个给我带来很多价值的人。

其实广告行业能不能获得尊重,不在于客户,也不在用户,完全取决于自身。


自己希望真正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被动的“工具人”,还是帮客户和品牌解决了极为重要的问题?很多人觉得倦怠,是一直在忙,却无法确认价值而产生长期消耗。


努力让自己产生价值,这是我的职场观念。

往往能帮助到客户的,不是妥协,

而是超出他们预期的专业


这份价值不止是做创意内容,还有往前移去解决问题。像Ma'nifesto会从前端开始做品牌咨询和品牌定位的东西,会问为什么要有这个brief,而不是像之前把brief当圣旨一样,直接做下面的东西。

我开公司,从来不会先想着怎么从客户手里拿钱,而是想着你这个钱能不能帮你产生更大的作用。真诚是可以互相感受到的,客户愿不愿意做这个投资,你是不是真的替对方着想。

说实话,我更喜欢现在的广告环境,它更扁平、更高效。聪明的客户知道自己要什么,创始人也会直接下场对话,流程简化,投入产出比更高,可能也是初创企业的好处。

有时候人把广告这事复杂了,经常做的人仰马翻,几十个人天天加班熬夜,最终出来的东西无非是一条片和一张平面。所以我经常会返璞归真,想象这里就那条广告,人们走过路过看到它,应该有什么反应,就完了。


▼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唯一让我担忧的点,是现在年轻人加班太多了。


前阵子有个女生在小红书上给我投简历,我问离职原因,她说已经连续五个月没有早上4点钟下过班,身体扛不住了,所以裸辞了。

天哪,难道会因为睡眠的这几个小时让客户损失上亿吗?不会吧。

我心里一直认为,广告公司应该保障正常作息和正常收入,除非你能提供给他暴富的机会,如果不能,你就不能这么用他,这是我的底线。如果一定要用,得有节奏,人加班了就让人家休息,这是补偿,不是福利,像我们过年做小红书项目,给了三倍工资,也给了调休假。因为熬夜了,会伤的。

▼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也常常有人跟我说,马吐兰,创业是要吃苦的。但我觉得,广告这行还是有正儿八经的技术含量,靠吃苦吃不出来的,它可以是心理和脑力的苦,但不能是加班的苦。有正常的生活,才能做出有生活的洞察。

广告人也是要吃饭的


广告应该要用经验和智慧,在对的地方使劲,而不是卷一些低效的东西。

工作不应该是消耗,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每个人都是人干诶,被它榨干了。

工作是人生的一部分,但绝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会反哺我们,从工作中学会做人做事,检查你的人生短板,发挥你的长项。

生命力,不仅是“活着”,


更是有意识、有热情地活着


现在,我在摸索一个健康的模式,保证我的客户优质,找到的人才会优质。现阶段的使命,是保证每个找我们合作的客户都能出作品,都是很好的案例;做大之后,在这个前提之下,保证每个人都不加班的情况下,还能够把这个环境做得更好。

我的生活就是看开一点

说实话,我入行也不是抱着“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的心态。

当初如果做律师,我相信我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律师。我觉得走到现在,并不是因为选对了,而是我选了广告,我好好地做了。


我不觉得我在广告的天赋有比别人高多少。它就是个职业,村上春树就把写书当职业来写,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来写,一天写8小时,坚持好几年,谁写谁不成功?

我反而觉得自己选了一条更难的路,那时天天写文案,写到吐,但选定了一样东西就持续地做。

这也许和广告无关,而是我自己的一个信念,无论做什么,我相信我都能做好。


就一万小时定律,相信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在一个地方不停地使力,总有一天结果是爆发式的。可能前面没有那么多感知,你觉得还是这样,好累啊、好闷啊、好无聊,但后边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

我做广告,就是一直在写文案,写到今天,写成一个创始人,这不就是复利了吗?就是这份平平无奇的工作,能帮助我过还不错的生活,过得自如、自洽就够了。

所以我从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也不会羡慕别人挣得多,怎么样都挺好的。有朋友说我总能在别人身上看到优点,确实是这样,所以总能看到品牌和客户产品的优点,这样才能够说服别人去买。

但也不都这么好抉择,也有沮丧的时候。

刚创业时,我拒绝了一个非常好的客户,很多年的交情,做得很好,打钱也很爽快。那一刻我也是真的难受。对方要的东西,跟公司要做品牌策略和创意的想法不太符合。但又觉得客户对我蛮好的,我们应该咬着牙坚持下去,结果没有。

我没分清自己这算是有原则,还是任性。任性对马吐兰来说是个好词,你想怎么活就怎么活,但对一个创始人来说不好。因为这个身份背负着责任感,得对团队负责。这也是一个角色必经的转变吧。后面想明白了,我们公司还是以前端为主,线下不应该成为主流业务来源。

虽然当时确实需要钱,还是跟客户说开了。不过这个分了没事,后面还有更好的等着你。

我底色一直挺乐观的,相信一定都有好结果,所以我才这么笃定地做,你怎么做它都不会错。

很多人都说我直接果断,我只是内耗时间短,你往最坏的结果想,搞砸了它,你会不会死。想清楚了,自然做选择就快了。


怀疑不要超时


每个人享受的天气、阳光都差不多的,最终去的是同一个终点,我踏实走好眼下的每一步,但如果没走好,也不会影响我走向死的那一步。只要不坐牢、不会死,那每一天的经历,都是赚到了。

生活其实就是看开一点。

年轻多好啊,还有好多错可以犯,好多人可以遇见,好多客户可以切磋,这都是资本,以前虐我最凶的客户,后来也成了我最好的客户。你看,活着就一定会有好事发生。

现在也很好啊,我把之前一直没敢动的牙齿整上了,做了矫正,咬合更好了;一直没考的驾照考了,自己开车上班。前段时间剐蹭了,庆幸还好没撞到人。任何事情都来得及,只要还有时间。

所以我常常很容易感到快乐和幸福,买了新衣服开心,送了新书也开心,干啥都开心。我也没什么大使命,就是希望和身边的人开开心心的,能帮到一点是一点。

像早上出门,我还说,今天又是新的一天,还四肢健全的,难道不值得开心吗?!

恭喜四肢健全的三个人


写在最后:

人生就是一场巨大的“信”
人各有信

你信自己我信命
他们「信了广告的邪」
所以在这行做到今天

为什么而信?
信带来什么?

这是数英专题内容「信了广告的邪」
此为第二篇,对话Ma'nifesto 创始人,马吐兰。
后续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采访:Ruonan、Weavy
撰文:Weavy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数英DIGITALING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马吐兰 广告人 行业思考

2219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