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AI时代,策展人的5个破局指南
-
原创 昨天

还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查资料查到头秃,写文案写到词穷,与团队一交流就到了深夜,与甲方battle时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现在AI来了,工具多了,但如何使用才能不变成「人工智障」,而是真帮咱们提高质量,提升效率,把展览展示做得更灵动、更有呼吸感?
今天就让我们把「破局指南」落地,揉碎了掰开了讲,内容涉及科技型展厅、规划馆、博物馆等大类,辅以各类展项设置与定制的策划技巧,再结合点我自己摸爬滚打的经验(特别是新手期踩的那些坑),与大家分享怎么让AI这个新伙计真正帮上忙,让咱们的展览展示“喘”上那口活气儿。
记住这句话:我们的价值不在于“做机器能做的事”,而在于“教机器做人才能做的事”。


是不是你也体会过一头扎进甲方给的资料海洋里找不着北的时刻,眼看着时间哗哗流走,关键信息一点都没捞着。
咋破局?别客气,直接“喂”!
你可以把初步拟定的策展主题、想深化的大纲分区写下来,直接甩给像 Kimi 这样的助手(它处理超长文本贼溜)。但提出的指令别太泛,试试这样:
“帮我从2025瞪羚企业的相关报道里,专门寻找关于‘大数据’ 的内容,对比当下发展势头最为迅速的企业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再想想这些能力能不能转化成展厅里观众能触碰、能观看的互动? 给我2个具体建议。”
这不,kimi能快速划重点、梳理学术脉络、甚至提供参考展项。团队省下大把查资料的时间,可以精准获取有用信息,策划就能多琢磨怎么讲好故事了。
新手Tips: 刚开始指令写不好很正常,多试几次,关键是把你想解决的问题说得具体点,带点“策展视角”。
比如:“主题解析”、“转化互动”、“观众感知”等这类词汇,AI 才懂你想要啥 。

与AI 沟通案例 1

与AI 沟通案例 2


你需要做的是驯化你的AI助手,喂食精准指令,别只输入“科技感展厅”。
试试:“碳基与硅基对话的沉浸空间,需要可触控的展项与实时交互”。
更精准专业的指令,带来更匹配的回答。
建立你的专属素材库:将历年策展资料(展陈大纲、主题解析、平面分析、空间效果等)导入AI训练模型,长此以往,即可生成带个人风格的设计方案。
尝试成为一名跨界策展人:例如我正在学习用即梦ai生成概念方案中符合要求的参考图,这样才能在提案的时候有备无患,熟练拆解策划理念,站在设计的空间美学角度,说服甲方,并向甲方争取更多权益。

与AI 沟通案例 3


人类目前还无法精准预判AI的行为,例如我个人的使用感受,ChatGPT是个文科生,擅长情感表达,更主桌创意和艺术性;而deepseek则更像一名理科生,注重精准解答问题和提供客观的方法论。
其实,与AI交流多了,我们都可以感知到不同AI的不同习惯和性格,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弊端,防止他们过度自说自话。
(后期有机会可以专门开一篇讨论不同AI的不同使用感受。)
基于以上,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在对话框中设定“敏感词防火墙”。
例如:做宗教、民族等敏感主题的展览时,提前给AI设置“禁忌词库”,告诉它哪些比喻、玩笑绝对不能碰。
再者,我会预演“找茬大会”。简单来说,就是 让AI自己跟自己“吵架”!
你的指令可以是:“请分别扮演一位保守的老学者和一位天马行空的当代艺术家,从你们的立场出发,挑刺儿反驳我给出的策展主题(附上你的主题描述),越犀利越好!”
新手Tips: 永远记住,AI是辅助,你才是主心骨,更是责任主体! 对AI的输出保持“健康的怀疑”,关键处必须人工复核,建立的校验专属校验清单。

与AI 沟通案例 4


很多时候,咱们在做博物馆策展或者企业展厅策展时,往往甲方所处的那个领域,并不是外行人能轻易理解的。
于是,团队费老大劲研究了深度内容,策展团队都快成了半个行业通的时候,方案甲方满意了,但却可能让观众看不懂、没共鸣,尤其容易掉进“自嗨”的坑里。
怎么办?我们可以预判观众疑问来“堵枪眼”。
例如,我们需要做个移民主题展,这时,你可以让AI角色扮演(提出如下指令):
“假如你是一位刚从外地到此的求职者or你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看到投影地图墙(展示近百年来移民分布情况)这一展项时,你最可能想问什么?最可能觉得哪里能引起共鸣?”
这样,属于定制展项的内容表达即可跃然纸上,我们在策划展项的时候也会与展览更加匹配。
新手Tips: 把AI当成帮你“破圈”的助手。
目标是:知识的深度不减,但入口的门槛降低。每次生成的内容,自己先读读,感觉像人话不?有温度不?

与AI 沟通案例 5


有时候,展览展示很容易陷入“我说你看”的境地,就太被动!新手时期的你,是否也总发愁展项的形式不匹配展示内容,亦或是互动展项定制门槛高。
其实不难,我们可以利用AI技术,尝试把观众变成展陈环节的一部分。
举例说明,扫码上传功能不难实现吧?以城市规划馆为例,我们可以在展览后半段,或是尾厅的部分设置定制展项,互动形式是让观众上传手机中曾拍摄过的城市一角,AI实时把这些碎片拼成一幅“市民记忆数字画卷” 在现场大屏滚动播放。这样立刻使得观众别展览主人翁,参与感爆棚!
与此同时,AI更可以是贴心的导览员(数字人)。基本上,目前我所接触的科技型展厅,都会或多或少用上数字人这一展项。
而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数字人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讲解和互动功能,他可以根据观众在某个展品前实际停留时间长短,精准识别观众需求,甚至在屏幕上显示 :
“想深入了解这个技术细节?戳这里!或者 觉得内容太专业?跳过看故事版?”
这些功能,都能使得导览服务更个性化。
新手Tips: 从细节处着手!一个可以让观众参与的AR小互动、一面能实时生成表情包的互动墙,都比纯观赏有意思。利用AI降低观众参与的技术门槛,核心是创造“共同生成内容”的体验。


AI是那个高效搬运知识砖块、拆掉认知高墙的帮手;而我们策展人,是用这些砖瓦搭建空间、点燃情感、引发思考的灵魂工程师。
别被AI吓到,也别指望它包办一切。把它当成一个有点憨憨但力气满满、记性好又事事有回应的新学徒。
大胆去用上面这几招,从“精准查资料”、“灵感加速器”开始练手。
当AI帮你扛掉了那些重复性、基础性的活儿,你才能真正腾出心力,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去打磨直击人心的展览叙事,去做那个让展览真正“会呼吸”的魔法师。
记住,当AI生成方案时,真正的策展人才刚刚开始工作:我们要在机器的精确与人类的感性之间,找到那个让观众心头一颤的支点。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研展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