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大厂方案解析:展馆深化的结构与表达范式
-
原创 昨天
本期给大家拆解一套大厂的深化设计方案——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科技馆》。
如果你看过之前的文章,可能会注意到,“方案”前的定语变了——之前是设计方案,这次是深化设计方案。
这里简单说明一下,整个策展流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 概念方案:
提出理念方向,初步构想怎么策,用空间布局参考图辅助甲方建立基本认知。
· 设计方案:
在概念被认可的基础上,开始推进展项设计和视觉效果呈现,形成第一轮落地构想。
· 深化设计方案:
对前期内容进行补充、细化、校正,让方案具备更高的执行可能性与落地细节。
· 全案方案:
具备可施工性,基本可以直接交付制作和搭建,是最终完整交付文件。
说这么多,是想让刚入行的朋友对策展方案推进流程有个底,后续找机会单独出一篇来细讲四个阶段的区别和重点。
下面我们将从本案的结构逻辑、内容策划、视觉表达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看看这套方案是怎么做得清晰、做得稳、做得巧的。


一个深化方案“深”不深,先看结构扛不扛事。本案的结构不是“堆内容”,而是有章法、有逻辑、有节奏——从策展定位,到空间排布,再到视觉表达,像搭骨架一样一步步撑起来。

开篇目录清晰利落——整体分成几个版块,每个版块讲什么,全都一目了然。
对于策展方案来说,目录不是装饰,而是大脑。它不仅能让甲方快速了解方案包含哪些部分,也有助于策展人自己梳理逻辑、理清思路。尤其是页数破百的大型方案,先立个框,再铺细节,就是在替甲方节省精力、建立预期。




看方案,最怕翻着翻着迷路。本案在每部分之间都设置了明确的章节过渡页,就像在一本书中插入书签,指向性明确。
这种“提气口”的设置,说到底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阅读节奏感”:翻得动,才看得下;看得懂,才谈得动。


◯项目概况(P4-P10),包含背景分析、展馆定位、受众分析、建设目标
对于深化方案来说,有些人会觉得前策这部分可有可无,前期方案不是已经写过了吗?但实际上,它依然是整个方案里不可或缺的开场部分。它立场清晰,像一块牌子,说明“我们不是随便开始做的”。
这部分虽不是重点,但姿态摆得很对:我了解过你们的背景、理解这个展馆要讲什么、知道你们呈现什么——所以我才会这么策、这么编排、这么落地。
无论在什么阶段,认真和尊重都是不会错的。特别是面对甲方的时候,一个清晰、用心的概况部分,至少能传递出两个信号:我们有备而来,且思路明确。
谁不喜欢这样认真严谨的人呢?


◯设计分析(P12-P18),包含现场分析、设计原则、布展主题、展陈大纲
这一版块是整个方案最关键的承接段落,承上启下,是从“策展理念”走向“空间内容”的桥梁。结构上非常完整,从场地分析起步,再到设计原则、布展主题,最后铺展陈大纲,每一层都搭得很实。
特别是展陈大纲第一页,结构一目了然:上有主题线索,中有区块拆解,下有空间信息,直接搭起“主题—内容—空间”这条完整链路。不绕、不虚,条理清晰又能直接转落地,是深化方案里非常关键的一步。
这一版块不一定要多出彩,但必须出稳,是整套方案的“脊梁骨”——搭得起内容,也撑得住执行。


◯空间布局(P20-P27),包含元素提炼、平面布局、参观流线、体验节奏
上一步分析完内容逻辑,这一步就开始“排兵布阵”——把故事铺到地面上,走得通、看得清、节奏稳。
前面大纲讲清了内容逻辑,这里就是让它们“在空间里站队”——每段落在哪儿、怎么走过去、走完是什么感受,一目了然。不是内容归内容、动线归动线,而是把讲的、看的、走的揉到一起,让策展结构成了参观路径。
对于甲方来说,这部分就是“翻一下就懂你在干嘛”。空间规划不仅看得见、走得通,还能感受到节奏起伏,真正把抽象的策展节奏具象化了。



◯效果展示(P29-P102),包含整体轴测、序厅、探索之窗、实践天地、创新世界、尾厅
整份深化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能体现“深化”两个字的地方。
说白了,前面怎么讲,这里就得怎么长出来。效果图不只是给甲方看,更是给施工图、执行细则和预算打样的。展项落在哪、空间有什么材料、技术、互动逻辑……全说得明明白白。
这部分完全体现了“深化”两个字的含金量:不仅是做了图,而是把“图里有什么、图落在哪”等都讲清楚了。


深化方案的核心是把内容抠得更细,本案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它在内容上几乎没有“口号页”,每一页都在回答:这个展馆到底怎么做。




本案大纲不是简单罗列版块名称,它直接上了一个“三级主题—内容要点—形式建议”的信息表格,横向切出五大板块,纵向延展每层内容,做到既有节奏又有分工,同时配合内容占比让人一眼看出主次节奏。
很多方案在这一页都会“写个大概”,但这套不是。它是“你不用问,我就先告诉你”的类型。信息全面、逻辑清晰、重点标注得体,拿出来就是干活的底气。



元素提炼没有停留在概念表达,而是更进一步落地成形。以“沙地等高线”与“胡杨年轮”作为视觉母体,直接转化为空间布局中的核心秩序:用“等高线”组织展馆之间的边界,用“年轮”结构统领内容的环形层层推进。
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实现了从元素到布局的自然过渡,另一方面也保障了空间节奏与叙事主线的一致性。



这两页让我眼前一亮。做节奏的方案见得多,但大多停留在讲讲逻辑,这里不一样:把“节奏”直接画出来了,而且是光影节奏+情绪节奏双线并进,既考虑空间明暗变化,也推演观众情绪曲线,一静一动、内外对应,非常清楚。
· 光影节奏: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直接落实到平面图上一目了然——这种“具象化”的处理,几乎是代入体验感在做空间。
· 情绪节奏:把情绪节奏拆到每个子单元,情绪走势和空间安排紧密贴合。
对甲方来说,这是非常直接的信号:不是停在故事梗概的阶段,而是每一个空间氛围怎么做、每一段观众的反应会是怎样,都已经想明白了。是已经进入“怎么执行”的层面。


每个展区的开头,策展人都会先来这样一页总览。
左边是这个区域的平面布局,右边是则是全部的效果缩略图,中间也详细列出此区域所有的展示内容,把这一页扫完,甲方基本就知道——这个区讲什么、怎么讲、讲成什么样,全都有谱了。
这种排布,其实是在帮甲方快速建立一个“概念盒”——不需要翻十几页去看完一个展区。

深化方案的一大任务就是要把“做得出来”这事说清楚,材质分析就是关键一环。每个展区的主要构造、材质分析在这里都有具体展示,不止是列了名,而是和展示内容、氛围营造、空间感受都挂了钩。
对甲方来说,这些材质页就像是“提前拆盲盒”:大概知道最后会呈现成什么样,预算也不会飘在空中。

后面就是常规的效果图+角标方位展示,这里如果策展人能够加上一些文字描述,就能让甲方更清晰地了解空间故事以及重点呈现。


亮点展项是最烧钱也最吸引人的部分,策展人在效果图结束后,直接拉出一页把它们挑出来,标清楚位置、展示形式和内容主题。
甲方一下就能知道钱花在哪、值不值。后面还一页页单独拆解,每个展项怎么玩、怎么做,这种“单拎出来大讲特讲”的做法,就是深化阶段该有的认真劲儿。

这页是个不错的收尾方式,把所有亮点展项再过一遍,信息很集中,帮甲方快速回忆每个展区的“高光时刻”。视觉+布局一页解决,加深印象不啰嗦。
其实这个页也可以放在前面当“剧透”,一上来就拉满期待值,也方便甲方快速扫一眼整体精彩程度。怎么放,看节奏安排,灵活处理就行。

这页很加分,表明策展人的思考已经不止停留在展示层面,而是深入到后续运营。
但目前呈现略显简单,二维码集章的互动方式虽然好用,但如果能再说得详细一点,就更打动人了。

这页本身没问题,只是单独在最后,显得有些“扫尾”,而非引导。常规情况下放在前面,用来建立整体材质风格预期,效果会更好。




整个方案从头到尾,视觉系统非常完整,页面之间保持了统一的语言和节奏。字体、色彩、留白、模块划分都处理得干净利落,不抢内容的风头,又稳稳托住整体气质。标题、注释、图示等都有标准化规范,避免了“每页都在换风格”的割裂感。
每一页信息层级都处理得很克制,哪怕放了很多图,也不显得杂乱,真正体现了 “设计做减法,信息做加法”。


不得不提的是本案的页眉设计。每页都有当前章节、子标题、展厅名称等信息,层级分明,指引清晰。翻到哪页都知道自己在第几部分的哪个位置,不用来回翻目录。
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基础工程”,其实最能拉高方案的专业感。甲方看到这种设计,一眼就能找到重点,效率直接拉满。

展陈大纲这里,我得再单拎出来夸一句。
不是说排了几格就叫条理清晰,而是这套大纲从头到尾都在说“我不怕你挑”。三级色块,红色是重要、黄色是细化、绿色是简述——不光分得清,还直接在最上栏就告诉你这个颜色啥意思,信息透明到不留死角。
格式统一、重点突出、表达到位,甲方不管翻哪一页都能对得上口径、跟得上节奏。真要说,这部分就是标准的“你不在现场,图也能把话讲清楚”。


从策展想法到空间呈现,本案给出的,不是模糊愿景,而是明确路径。逻辑搭得起,内容接得住,视觉撑得开——三者到位,落地才不是空话。
深化方案,靠的不是图多字密,而是思路清、节奏稳、细节到位。说白了,它不是“再做一版”,而是把策展这件事讲明白、做扎实、推到底。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研展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