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迎难而上:展陈行业的转型“生死局”
-
原创 昨天



政策调整、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正驱动传统展馆行业从单一的布展服务向多元化、数字化、文旅融合方向的深度转型。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正在重塑行业格局,有能力的创新者正在不断拓展业务的边界,也有不少前浪,就这样倒在了沙滩上。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等政策,要求加强财政资金的统筹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这种政策导向下,地方政府在安排财政资金时,会更加注重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效益性评估。对于展览馆项目,需要进行更严格的预算编制、绩效目标设定和评估审核。
2024年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关于坚决纠治部分地方基层搞“新形象工程”问题的工作提示》,更是明确指出一些地方斥巨资大建城市规划馆、城市展览馆等展览设施,存在使用率低、维护成本高,甚至沦为 “半拉子工程”等问题。
财政支持的减少,直接体现在行业头部企业的财报中,以行业龙头风语筑(603466.SH)为例,从疫情之前项目综合毛利率接近30%,到2024 年上半年综合毛利率为16.51%。政策转向迫使企业必须开拓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业务领域。

2024年,实时渲染技术应用率提升至78%,Unity与虚幻引擎5(UE5)占据85%市场份额,传统的离线渲染正在被更强大的实时渲染取代,实时渲染技术使得线上体验更加流畅,传统的线下展览、线下文旅,面临线上的沉浸式场景的直接竞争,大量的场馆、景区,都在思考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元宇宙场景建设需求激增。

渲染技术是展陈行业得以成立的筑基石,在项目的全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时渲染的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较传统渲染更高,展陈行业中,大量不具备技术和资金实力的中小型企业正在出局。与之相反,大型企业正紧跟技术趋势,积极布局 XR、AIGC 融合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曲线。

从大公司的动向来看,将业务转型到数字智能、品牌展演、XR内容赛道,探索嫁接出更多C端场景,深度运营线下与线上结合的场景成为趋势:丝路公司正拥抱游戏行业,为《黑神话:悟空》提供渲染服务,为《和平精英》职业联赛造出380万人围观的XR舞台。




一边是传统展馆项目随着财政支持力度减弱而变少,另一边是利用新技术建设线上展厅、元宇宙空间的需求爆发。2021 年9月,上海首个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在上历博上线,设计构建了七大板块和14个数字化场景。2022年2月,数字孪生系统升级到 2.0 版,设计了以微信小程序平台为承载、面向游客的数字孪生博物馆导览系统,形成元宇宙的观展新模式。


2024年,西安博物院与阿里元境合作打造《辋川图》为基础的元宇宙 3D 互动空间,对《辋川图》中的场景、建筑、以及各种人物进行了高精度的 3D 建模还原,观众借助手机、电脑、虚拟现实设备等多种终端,都可以进入线上元宇宙空间,化身为《辋川图》中的人物,亲身游览王维笔下的辋川二十景。


进军文旅文博数字化领域,对高精度扫描、建模、实时渲染等交互技术的架构能力、人才储备、算力储备、资金储备都有更高的要求,以数字CG起家的展陈企业尚且面对来自互联网大厂、游戏公司甚至通讯厂商的激烈竞争,从装饰工程起家,没有数字技术基因的展陈企业更是失去了上桌的资格。


一边是传统展馆项目随着财政支持力度减弱而变少,另一方面是政府投资必问效率,业主对于场馆运营和盈利的要求已经显性化,将传统展览项目升级“EPC+O”已经成为大趋势。为了长效运营、提升收益,植入文娱消费场景、提升对参观者的吸引力成为项目设计执行的“必考题”。


2024年3月,风语筑联合体中标苏州相城高铁之心项目,采取 “EPC+O” 的介入式运营模式。以科幻 IP 为原点,运用 VR/AR、全息影像等数字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规划有科幻未来体验馆、潮流数字运动馆、昆曲园林美学馆等主题空间,以及人文艺术书阁、沉浸式光影餐厅等配套功能。



既然展览馆项目能作为文娱综合体进行运营,那么依托数字技术优势参与文旅项目也顺理成章。部分头部展陈企业开始通过参股或联合开发模式介入文旅项目运营,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发数字文旅IP资源,上马数字化展演项目,通过版权运营、门票分成等方式实现盈利多元化。
2024 年 12 月 11 日,力方数字科技集团与安福武功山管委会就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总投资约 1.8 亿元。将结合五福五行元素,运用虚拟仿真、光电秀演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夜游区,实现 “IP + 游戏 + 定制体验” 的 4.0 时代夜经济文旅融合新路线,助力吉安武功山文旅发展。

不难看出,升级传统赛道业务能力,跨界开辟数字文旅、数字文娱新赛道,成为头部企业破局的自觉尝试,关于转战文旅的成败得失,我们尚在变局之中,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展陈行业内的头部企业,近年来正陪伴中国消费电子、通讯技术、新能源、专用汽车、智慧建筑等领域的企业或产业链出海,为出海企业提供展览展示、数字场景打造等服务,推动中国的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

从陪伴客户出海,到主动出海,参与国际重大项目的竞争,完成海外的展览、文旅项目的打造,在到输出中国的展览展示模式、体系和标准,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工程服务作为传统产业,商业模式和融资渠道都较为清晰,数字文旅项目则大不相同:通常具有前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市场不确定性强的特点。中小型企业投入这类项目,将面临融资难题:对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来说,项目收益预期的不可控,增加了投资风险,会使他们更加谨慎。

因此,数字文旅产业虽然从宏观层面看是大势所趋,但缺钱的困境让传统展陈企业投入尝试的多,有明显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的却少。

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席卷整个行业,快速迭代的AI技术,正改变整个行业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借助AIGC进行半自动化的内容生产成为可能,企业需要不断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 AIGC 技术和应用知识。

越来越多的数字化项目需要复合型人才,如懂设计的程序员、懂文旅的策划等,但传统展陈行业普遍缺乏此类人才的储备。看起来是AI取代了人的工作,实际上则是企业为了拥有善于运用AI,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将付出更高的成本。


数字化的时代给予我们三大命题:技术深度融合、商业模式创新、开拓海外市场,这三个命题正在重构所有行业的价值链条,展陈行业也不例外。
从利用渲染技术输出内容以适配不同场馆的展示需求,到嫁接元宇宙技术,重新打造场馆的展示体系,技术不再是工具,而是场景本身;从展馆的“建设生产商”到文娱场景的“生态运营商”,不仅是盈利方式之变,传统的政策思维,正被持续经营持续收益的市场化商业思维取代;从基建能力出海、工程产能出海到“行业标准”出海,中国企业正在改写"出海=低价"的陈旧叙事。

传统展陈行业的转型既是生存压力下的被动选择,也是时代变革带来的主动机遇。当技术、模式、出海三股浪潮交汇,所有行业都站在了升维裂变的临界点——这或许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每个产业都有重写游戏规则的机会;这也是最残酷的时代,因为转型窗口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已经过去。
那些正在发生的变革,终将回答一个终极命题:
谁能成为新产业时代的"规则制定者"?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研展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