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文化数字化”引领产业新篇章

原创 前天

沉睡千年的文物在虚拟世界中翩然“复活”,古老的非遗技艺借由云端焕发新生。随着数字技术介入文化领域,“文化数字化”正迅速打破时空壁垒,重塑文化产业从创作、生产到消费全链条,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转化为澎湃的发展动能。

“文化数字化”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它是驱动文化基因焕新、产业生态跃迁的核心引擎。在这场影响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之中,“文化数字化”如何向内生成文化生产力,向外释放文化吸引力?其又如何引领文化产业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图源:网络

1

何谓“文化数字化”?

所谓文化数字化,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转化,构建“数据可流动、产业可融合、空间可交互”的生态体系。它以数据为纽带,让文化从静态保存走向动态活化,从单一形态走向多元共生。

文化数据资产化是其基础。“文化数字化”借助AI标识、区块链确权等技术,能够将古籍、非遗、文物等零散资源转化为标准化数字资产,使其可量化、可交易。

比如,“数字敦煌”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为每幅壁画进行数字版权确权,这样既保障了文化遗产安全,又为其在文创、教育领域的跨界应用提供了合法依据,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成为“流动的产业资本”。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图源:敦煌发布

文化产业数字化是其路径。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入,推动文化产业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革新。在创意环节,AI辅助设计工具降低创作门槛;生产环节,3D打印、智能分镜提升效率;传播环节,个性化算法实现精准触达;体验环节,VR、XR打造沉浸式场景。

比如,《黑神话:悟空》运用UE5引擎重构《西游记》叙事,将传统神话与游戏机制融合,发售3天销量破千万份。空间计算、全景光追,加速游戏制作开发;数字建模、虚拟现实辅助线上线下文创开发与互动体验,《黑神话:悟空》的成功,离不开其背后一项项先进技术的支撑。

文化空间智能化是其载体。当下,随着互联网、云技术、数字孪生等的普及,越来越多“实体+虚拟”的新型文化场域,开始打破物理空间局限进入大众视野。浙江“浙里文化圈”便是典型代表,其整合全省11.44万个公共文化设施空间,提供“看书、观展、演出”等7大场景服务,注册用户突破千万。

用户既能在线预约浙江省博物馆特展,也能通过“云直播”观看越剧演出,甚至借由“信阅”服务借阅全省图书馆藏书。这种空间重构,让文化体验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参与”,从“地域限制”走向“全域共享”。

“浙里文化圈”服务界面 图源:小程序

2

数字化引领文产新生

数字技术不仅让千年文脉在虚拟世界重焕光彩,更以强大的渗透力重塑文化产业的肌理。从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到消费体验的迭代升级,从单一业态的突破到跨领域的深度融合,数字化正推动文化产业迎来全方位的“新生”。

激活文化遗产。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提供了“双保险”。首先,数字技术解决了传统文物保护的局限性。以往,文物修复依赖人工经验,整个过程复杂且漫长;如今,AI 算法结合3D扫描技术,可快速、精准还原残损部分,真实再现文物的历史原貌。

其次,数字技术还让古老文化在当代焕发新活力。比如,三星堆博物馆“寻觅三星堆”VR项目,借助LBE大空间技术还原祭祀坑发掘现场,观众化身“考古队长”,“触摸”青铜神树,3000年前的古蜀文明变得可感可知,让文化遗产从博物馆橱窗走进大众生活。

沉浸式虚拟体验三星堆考古现场 图源:十月文化遗产

重构消费体验。数字化正在重塑文化消费逻辑,让“沉浸式、个性化、跨界化”成为新趋势。传统模式中,消费者被动接受文化产品;如今,数字技术赋予其参与权与选择权。

比如,2025年上海“消失的法老”特展,通过空间定位精准识别观众,为不同年龄段观众匹配相应的“探险”互动,将文化消费从“小众欣赏”变为“全民参与”。体验升级,不仅提升了文化消费的获得感,更培育了新的消费增长点。

推动产业融合。文化数字化打破了行业壁垒,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1+1>2”的复合价值。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展了产业边界,更让文化价值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

比如,北京“数字中轴”项目联动文创、教育、研学等产业,开发中轴线主题数字藏品、AR导览等产品,年营收突破亿元;商业领域,依文集团搭建服装数字化平台,链接全球设计师与制造商,让苗绣等传统工艺融入现代服饰,带动乡村手工艺人增收。

“数字中轴” 项目 图源:网络

3

未来如何行稳致远

“文化数字化”的大潮已至。然而,这一进程中仍存在技术应用碎片化、数据流通有壁垒、生态构建相对薄弱、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难题。笔者认为,需从机制、技术、生态三个关键维度发力,搭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四梁八柱”。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机制。我国文化资源类型多元、分布广泛,从乡村非遗到城市馆藏,若缺乏协同机制,便会陷入“数据沉睡”的困境。“文化数字化”需以政策为纲,打破部门壁垒与地域分割。国家层面,《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为发展提供总遵循;地方层面,浙江出台实施意见,联合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建设“文化数字化协同实验室”,破解非遗数字化等技术难题。这种“国家统筹+地方创新”的模式,既能确保标准统一,又能激发地方活力。

聚焦技术赋能,释放数据价值。技术创新需服务于文化内核,避免“为技术而技术”。一方面,要持续攻坚克难,如针对AI在历史文化领域的“胡编乱造”,依托国家级数据库,通过百万级样本训练提升,大模型文本识别的准确率;另一方面,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如杭州传播大脑科技整合“天目云”“新蓝云”资源,实现“一次创作、多元传播”,让文化数据在流动中实现增值。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平台 图源:国家图书馆

培育生态体系,夯实发展根基。文化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市场—人才”的生态支撑。在消费端,需把握体验式消费升级趋势,开发“线上云展+线下沉浸馆”“数字藏品+实体衍生品”等模式;在人才端,要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既有文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市场端,要鼓励企业创新,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文化数字化”不是终点,而是让文化“活起来”的新起点。唯有用好数据这一新生产要素,激活技术这一核心驱动力,让产业发展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升级”,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才能在数字宇宙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 执笔:张新悦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浙江文化产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文化数字化 文化遗产数字活化 文化产业数字融合

1463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