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文化数字化”引领产业新篇章
-
原创 前天
沉睡千年的文物在虚拟世界中翩然“复活”,古老的非遗技艺借由云端焕发新生。随着数字技术介入文化领域,“文化数字化”正迅速打破时空壁垒,重塑文化产业从创作、生产到消费全链条,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转化为澎湃的发展动能。
“文化数字化”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它是驱动文化基因焕新、产业生态跃迁的核心引擎。在这场影响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之中,“文化数字化”如何向内生成文化生产力,向外释放文化吸引力?其又如何引领文化产业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图源:网络
1
何谓“文化数字化”?
所谓文化数字化,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转化,构建“数据可流动、产业可融合、空间可交互”的生态体系。它以数据为纽带,让文化从静态保存走向动态活化,从单一形态走向多元共生。
文化数据资产化是其基础。“文化数字化”借助AI标识、区块链确权等技术,能够将古籍、非遗、文物等零散资源转化为标准化数字资产,使其可量化、可交易。
比如,“数字敦煌”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为每幅壁画进行数字版权确权,这样既保障了文化遗产安全,又为其在文创、教育领域的跨界应用提供了合法依据,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成为“流动的产业资本”。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图源:敦煌发布
文化产业数字化是其路径。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入,推动文化产业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革新。在创意环节,AI辅助设计工具降低创作门槛;生产环节,3D打印、智能分镜提升效率;传播环节,个性化算法实现精准触达;体验环节,VR、XR打造沉浸式场景。
比如,《黑神话:悟空》运用UE5引擎重构《西游记》叙事,将传统神话与游戏机制融合,发售3天销量破千万份。空间计算、全景光追,加速游戏制作开发;数字建模、虚拟现实辅助线上线下文创开发与互动体验,《黑神话:悟空》的成功,离不开其背后一项项先进技术的支撑。
文化空间智能化是其载体。当下,随着互联网、云技术、数字孪生等的普及,越来越多“实体+虚拟”的新型文化场域,开始打破物理空间局限进入大众视野。浙江“浙里文化圈”便是典型代表,其整合全省11.44万个公共文化设施空间,提供“看书、观展、演出”等7大场景服务,注册用户突破千万。
用户既能在线预约浙江省博物馆特展,也能通过“云直播”观看越剧演出,甚至借由“信阅”服务借阅全省图书馆藏书。这种空间重构,让文化体验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参与”,从“地域限制”走向“全域共享”。

“浙里文化圈”服务界面 图源:小程序
2
数字化引领文产新生
数字技术不仅让千年文脉在虚拟世界重焕光彩,更以强大的渗透力重塑文化产业的肌理。从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到消费体验的迭代升级,从单一业态的突破到跨领域的深度融合,数字化正推动文化产业迎来全方位的“新生”。
激活文化遗产。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提供了“双保险”。首先,数字技术解决了传统文物保护的局限性。以往,文物修复依赖人工经验,整个过程复杂且漫长;如今,AI 算法结合3D扫描技术,可快速、精准还原残损部分,真实再现文物的历史原貌。
其次,数字技术还让古老文化在当代焕发新活力。比如,三星堆博物馆“寻觅三星堆”VR项目,借助LBE大空间技术还原祭祀坑发掘现场,观众化身“考古队长”,“触摸”青铜神树,3000年前的古蜀文明变得可感可知,让文化遗产从博物馆橱窗走进大众生活。

沉浸式虚拟体验三星堆考古现场 图源:十月文化遗产
重构消费体验。数字化正在重塑文化消费逻辑,让“沉浸式、个性化、跨界化”成为新趋势。传统模式中,消费者被动接受文化产品;如今,数字技术赋予其参与权与选择权。
比如,2025年上海“消失的法老”特展,通过空间定位精准识别观众,为不同年龄段观众匹配相应的“探险”互动,将文化消费从“小众欣赏”变为“全民参与”。体验升级,不仅提升了文化消费的获得感,更培育了新的消费增长点。
推动产业融合。文化数字化打破了行业壁垒,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1+1>2”的复合价值。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展了产业边界,更让文化价值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
比如,北京“数字中轴”项目联动文创、教育、研学等产业,开发中轴线主题数字藏品、AR导览等产品,年营收突破亿元;商业领域,依文集团搭建服装数字化平台,链接全球设计师与制造商,让苗绣等传统工艺融入现代服饰,带动乡村手工艺人增收。

“数字中轴” 项目 图源:网络
3
未来如何行稳致远
“文化数字化”的大潮已至。然而,这一进程中仍存在技术应用碎片化、数据流通有壁垒、生态构建相对薄弱、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难题。笔者认为,需从机制、技术、生态三个关键维度发力,搭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四梁八柱”。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机制。我国文化资源类型多元、分布广泛,从乡村非遗到城市馆藏,若缺乏协同机制,便会陷入“数据沉睡”的困境。“文化数字化”需以政策为纲,打破部门壁垒与地域分割。国家层面,《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为发展提供总遵循;地方层面,浙江出台实施意见,联合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建设“文化数字化协同实验室”,破解非遗数字化等技术难题。这种“国家统筹+地方创新”的模式,既能确保标准统一,又能激发地方活力。
聚焦技术赋能,释放数据价值。技术创新需服务于文化内核,避免“为技术而技术”。一方面,要持续攻坚克难,如针对AI在历史文化领域的“胡编乱造”,依托国家级数据库,通过百万级样本训练提升,大模型文本识别的准确率;另一方面,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如杭州传播大脑科技整合“天目云”“新蓝云”资源,实现“一次创作、多元传播”,让文化数据在流动中实现增值。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平台 图源:国家图书馆
培育生态体系,夯实发展根基。文化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市场—人才”的生态支撑。在消费端,需把握体验式消费升级趋势,开发“线上云展+线下沉浸馆”“数字藏品+实体衍生品”等模式;在人才端,要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既有文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市场端,要鼓励企业创新,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文化数字化”不是终点,而是让文化“活起来”的新起点。唯有用好数据这一新生产要素,激活技术这一核心驱动力,让产业发展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升级”,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才能在数字宇宙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 执笔:张新悦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浙江文化产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