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为何说夜游是文化的新舞台

原创 09-10

当暮色渐染天际,城市的夜晚正被赋予新的内涵——文化场馆延长开放,创意市集点亮街巷,夜间文旅不再是简单的灯光装饰,而是融合消费业态、文化体验与生活方式的综合场景。

夜色下景点游人如织 图源:三秦都市报

不知不觉中,夜游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它不仅点亮了城市的夜晚,更点燃了人们对生活更多的期待。那么,夜游究竟如何重构城市的文旅价值?这场悄然兴起的夜间形态,又将怎样书写城市发展的新叙事?

1

夜游焕发新生机

夜游的兴起,既源于游客对“非日常”体验的追求,也得益于对生活方式的创新探索。在这一群体的推动下,夜游不再局限于“赏夜景、吃夜宵”的单一形式,而是分化出多元场景,成为年轻人表达个性、追求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传统意境的现代表达。在“国潮”与“新中式”消费浪潮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持续提升,他们渴望通过更沉浸的方式触摸文化根脉,“中式夜游”恰好搭建起这样的桥梁,它将古典美学与现代技术结合,打造“可沉浸、可打卡、可传播”的文化体验场景。

比如,苏州拙政园的“拙政问雅”项目,月洞门投影《兰亭集序》的墨痕,曲桥上流动着水墨动画,荷塘里漂浮的荷花灯随波摇曳,游客佩戴无线耳机,跟随手持灯笼的导游穿行其中。年轻人主动在社交平台分享“入景即入画”的体验,使“拙政问雅”成为热门打卡地,园林文化从“书本知识”变为“可感知的生活美学”。

鹿踪迷廊 图源:苏州文旅

文化体验的时空延伸。近年来,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夜间开放活动,通过延时闭馆、特色夜宿、互动演出等形式,让文化体验从“静态观看”变为“动态参与”。

比如,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夜宿恐龙馆”,让孩子在恐龙化石展厅搭帐篷,参与“化石挖掘模拟”“恐龙故事剧场”,在趣味互动中不仅了解古生物知识,更让博物馆从“知识殿堂”变为“生活空间”,实现文化传承与夜间经济的双赢,成为年轻人探索世界、丰富认知的新途径。

健康消费的新兴场景。“健康意识”的觉醒让年轻人的运动不再局限于健身房,而是向户外、向夜间延伸,“低成本、高自由”的运动型夜游随之迅速走红。在北京长安街、上海浦东滨江骑行道等夜骑热门地段,骑行的队伍绵延如长龙穿梭在城市街巷里,化作夜晚一道别具特色的景致。

夜骑不仅带动骑行装备、夜间饮品消费,还催生了“夜骑俱乐部”“骑行主题市集”等衍生业态,让运动变为“社交化体验”,既帮助年轻人释放工作压力,又满足了对“品质生活+社交互动”的追求,为夜间经济注入了可持续的新动能。

2

夜游绘就新名片

夜游经济的价值,远不止于带动夜间消费。它像一条纽带,串联起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西安大唐不夜城 图源:西安本地宝

拓展消费空间。从单个景区到城市全域,夜游正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这种增量通过创新需求,让原本夜晚闲置的场馆、街道、河道焕发活力,形成“白天看景、晚上赏韵”的差异化消费格局。

以西安大唐不夜城为例,这条以唐文化为主题的夜游街区,通过实景演艺、灯光秀、文创市集等业态,带动周边餐饮、住宿、零售消费增长。嘉兴市海盐北大街文化休闲商业街区围绕国潮消费、餐饮美食、亲子娱乐、宠物经济等热点,打造特色主题商业街区,今年上半年客流量同比增长20%以上。

塑造城市IP。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地理风貌,更在于其独特的文化气质与情感记忆。夜游项目通过挖掘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特色,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场景体验,从而塑造出具有辨识度的城市IP。

比如,南宁之夜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吃中有游,游中有购,购中有娱,娱中有秀的主题式商业街区,自开街以来,引入阿牛哥、刘三姐等广为人知的民族传说人物,并融合各类精彩非遗元素动态更新特色节日活动,接待总客流量已超1900万人次。

南宁之夜 图源:文旅瑜见

丰富生活选择。夜游经济通过业态创新,为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群体提供了多样化选择,让城市夜晚成为“全民共享的生活舞台”。

近期,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推出了“昼伏夜出”式暑期夜游,游客不仅能观察到浣熊洗食、树懒攀爬等难得一见的自然场景,还可在专业保育员带领下参与限定版“夜幕下的动物见面会”,极大丰富了亲子游的夜间游览体验。

3

夜游谱写新篇章

当夜游经济从“蓝海”进入“红海”,同质化问题逐渐凸显。部分城市陷入“灯光秀+美食街”模式,导致游客审美疲劳、体验感下降。要打造具有持久吸引力的夜游产品,关键在于跳出“跟风模仿”的误区,始终聚焦“人的需求”,形成“一城一韵”的独特魅力。

深挖文化底蕴,锚定夜游"独特性"。在地文化是夜游项目的“灵魂”,也是避免同质化的核心竞争力。一座城市的历史典故、民俗风情、名人轶事,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只有将这些资源与夜游场景深度结合,才能打造出“不可复制”的夜游产品。

张掖甘州“弱水掖画”项目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牢牢抓住丝绸之路文化这一核心,将“祁连积雪”“木塔疏钟”等仅属于甘州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可体验的夜游场景,让游客在光影中触摸城市的历史脉络。

弱水“掖”画—八声甘州 图源:甘州发布

创新业态模式,增强夜游"参与感"。缺乏互动活动的夜游,容易沦为“只能看、不能玩”的静态景观,难以留住游客。通过丰富的业态和主题活动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与回头率。

比如,“峨眉・仙侠云集”街区以峨眉山“仙侠文化”为主题,打造了沉浸式演艺、研学体验、夜间经济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特色街区。游客们在观赏精彩文旅演出,体会仙侠故事的同时,还可在小镇品尝到各式地方美食,穿上仙侠角色的cosplay服装参与互动。

融合科技元素,升级夜游"沉浸感"。“科技+夜游”的核心,是让技术服务于 “人” 与“文化”,成功的夜游项目,往往将技术作为“讲故事的手段”,而非单纯追求“视觉震撼”。

比如,杭州西湖小瀛洲岛的“诗酒趁年华”沉浸夜游采用了“极光投影”等光影技术动态来呈现出西湖的光影,不仅保留了宋韵美学,也赋予了夜游现代生命力,市民游客泛舟赏景、探岛观演,沉浸式感受千年文脉。

“诗酒趁年华”沉浸夜游 图源:杭州发布

当更多城市跳出“复制粘贴”的误区,立足自身特色打造差异化夜游产品,让每一盏灯光都讲述着独特的城市故事,每一处场景都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夜游经济必将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活力,让城市的夜晚“越夜越精彩”。


执笔:张新悦、姜珊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浙江文化产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夜游经济 文化夜游场景 城市文旅 IP 塑造

316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