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AI、VR、AR 重塑文旅体验:现状、案例与未来前景

原创 昨天

当贵州贵阳的 “东方科幻谷” 在锈迹斑斑的 UFO 旅馆和空置的停车场中逐渐荒废时,几百公里外的贵州饭店里,游客正通过 “黄小西” 智能体用自然对话预订次日的峡谷漂流,同时获得个性化的行程建议。这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场景,折射出当下 AI、VR、AR 等技术在沉浸式体验领域的真实境遇 —— 技术赋能文旅已不是新鲜概念,但真正能实现 “科技 + 体验” 深度融合的项目仍属凤毛麟角。

AI(人工智能):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与用户偏好分析,为游客提供行程规划、智能推荐等个性化服务的智能系统,如贵州饭店的 “黄小西” 智能体。

VR(虚拟现实):通过头显设备构建全虚拟环境,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历史重现、奇幻场景等内容的技术,典型应用如良渚古城的 VR 古城风貌还原。

AR(增强现实):在现实景观中叠加虚拟信息标签,实现虚实交互导览、文化故事可视化的技术,例如西溪湿地的 “AR 湿地探险” 项目。

本文将深入剖析沉浸式体验行业的现状,通过正反案例对比,探讨技术应用的成败关键与未来前景。

行业现状:热潮之下的冰火两重天


沉浸式体验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探索调整并存的阶段。根据行业研究数据,2025 年中国沉浸式文旅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8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 25% 以上,AI、VR、AR 等技术的应用渗透率已超过 60%。从技术应用来看,当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基础层的 AR 导览、VR 观景等应用已较为普及;中间层的 AI 个性化推荐、沉浸式剧场等正在快速增长;而顶层的元宇宙乐园、虚实共生场景仍处于试验阶段。

在地域分布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领先优势明显。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文旅科技产业集群,已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完整产业链。杭州宋城景区的全息投影《宋城千古情》升级版,通过 AI 算法实时调整光影效果与观众互动;西溪湿地的 “AR 湿地探险” 项目让游客在实景中寻找虚拟的动植物踪迹;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则利用 VR 技术重现五千年的古城风貌,这些项目共同构成了杭州 “数字文旅” 的矩阵式布局。

然而繁荣背后,行业困境同样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全国有超过 30 个大型 VR 主题乐园项目因运营不善而关闭或转型,投资浪费超过百亿元。这些项目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技术应用与体验需求脱节,盲目追求 “高科技” 而忽视用户核心诉求;二是内容更新滞后,多数项目上线后缺乏持续迭代能力;三是商业模式单一,过度依赖门票收入难以维持运营。


成功案例:技术赋能体验的三重突破


真正成功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往往实现了技术、文化与商业的三角平衡,通过深度融合创造出独特价值。贵州 “黄小西” 智能体 2.0 版本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作为贵州省 “AI + 文旅” 融合的标杆成果,“黄小西” 通过持续迭代实现了从 “单向问答” 到 “交互式内容提供” 的升级,其核心突破在于:

在 C 端体验上,“黄小西” 摒弃传统复杂操作,通过自然对话深度理解游客偏好,为 “亲子游”“户外探险” 等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建议与服务链接。游客只需说 “帮我预订明天的景区门票和酒店”,即可精准跳转完成操作;行程中,AI 会实时推荐徒步路线、本地美食等内容,实现从规划到消费的完整闭环。这种 “无感服务” 的背后,是旅游大模型底座通过符号推理逻辑求解器,融合 Deepseek 等大语言模型形成的 “理解 - 决策 - 响应” 完整智能链路。

在 B 端赋能方面,“黄小西” 酒店智能体已在贵州饭店等多家酒店试点运营。对酒店而言,它既是 “数字经营助手”,能整合服务设施、用户评价及周边信息形成知识库,降低人工成本;又是 “营收增长引擎”,通过挖掘周边文旅资源,为客人推荐 “步行 5 分钟的地道酸汤鱼” 并实现一键订购,帮助酒店延伸服务边界创造多元收入。这种 “服务 + 经营” 的双重价值,让技术投入获得了清晰的回报路径。

迪士尼的 “Star Wars: Galaxy's Edge” 则展示了 VR/AR 技术在场景营造上的巅峰水准。游客佩戴特制设备进入星球大战的虚拟世界,不仅能与全息投影的角色互动,还能通过手势控制虚拟物体,完成维修飞船、破译密码等任务。更关键的是,这些互动不是孤立的技术展示,而是深度融入故事线的体验环节,让游客真正成为叙事的一部分。这种 “技术为故事服务” 的理念,使其成为全球沉浸式乐园的标杆。

以杭州为代表的长三角成功案例同样值得关注。宋城景区的 “AI + 全息” 剧场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观众实时反应,动态调整演出的光影效果和互动环节,使每场演出都能呈现独特的观演体验。这种 “千人千面” 的沉浸式演出,不仅提升了游客满意度,更通过数据积累持续优化内容,形成了良性循环。

作为浙江文旅科技融合的新标杆,杭州 M511 光影汇则创新实践了 "技术体验 + 文旅卡运营" 的协同模式。这个位于西湖区老和山脚下的数字文娱综合体,以 "光影 + 科技 + 艺术" 为核心定位,打造了三大沉浸式 IP 项目:采用 8K 超高清 3D 投影技术的 "深空未来" 让游客体验 "宇宙露营",通过激光追踪与 AI 算法实现虚实交融的太空遨游;大空间 VR 项目 "永恒的巴黎圣母院" 利用高分辨率扫描技术精准重现历史建筑细节,观众佩戴一体机即可生成等比例虚拟形象穿梭其中。这些技术并非孤立展示,而是通过杭州 "文旅 + 百业" 城市会员卡形成商业闭环 —— 持卡用户可享受专属折扣体验这些项目,还能通过卡内权益包解锁《斗罗大陆》XR 沉浸展等限定内容,实现 "一卡串联科技体验与城市服务"。运营数据显示,M511 开业不到 5 个月吸引超 10 万人次文化消费客群,接待 220 余批次来访团队,其成功关键在于将 8K 投影、VR 等硬核技术与文旅卡的流量导入、消费转化能力深度耦合,形成 "技术创新引流 — 会员卡沉淀用户 — 数据反哺内容迭代" 的生态链条。

失败教训:技术狂欢后的现实拷问


与成功案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因盲目投入而折戟沉沙的项目。贵州 “东方科幻谷” 的兴衰堪称典型,这个号称投资百亿的 “中国第一座 VR 主题乐园”,在 2018 年试运营仅 5 个月后就因客流惨淡闭园,最终沦为城投债务黑洞的缩影。其失败的根源值得全行业反思:


决策机制的致命缺陷从项目立项就已显现。这个占地 500 亩的项目,从规划到开工全程违反 “三重一大” 决策程序,没有可行性研究、未进行招标、未办理施工许可,完全是 “先上车后补票” 的野蛮操作。这种拍脑袋决策导致的直接后果是:53 米高的变形金刚塑像耗资 1 亿元却毫无实际体验价值,VR 设备采购只看参数不考虑用户体验,最终因 “设备体验差、管理经验不足” 被勒令整改。

技术与体验的严重脱节使其失去市场根基。游客反馈显示,乐园内的 VR 设备普遍存在眩晕问题,内容更新缓慢,多数项目只是将传统过山车、鬼屋等体验简单 “VR 化”,缺乏原创性设计。这种 “为技术而技术” 的做法,使得门票价格高达 300 元却无法提供匹配的体验价值,开业后客流持续下滑,最终日均接待量不足设计容量的 10%。

财务模型的不可持续加速了项目崩塌。开发商双龙航空港开发投资集团在项目运营期间已债台高筑,总债务高达 763.63 亿元,可用资金却仅有 1.28 亿元。在缺乏持续投入能力的情况下,项目既无法更新设备内容,也无力开展有效营销,陷入 “客流下滑 — 收入减少 — 投入不足 — 体验更差” 的恶性循环,最终只能彻底倒闭。

类似的案例在全国并不少见。某二线城市的 “元宇宙乐园” 耗资 20 亿元打造,却因 VR 设备故障率高、内容陈旧,开业半年后就被迫转型;某著名景区的 AR 导览项目投入数百万,却因识别准确率低、内容枯燥,被游客评价为 “还不如纸质地图好用”。这些失败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真理:技术本身不能构成体验,只有当技术精准服务于用户需求和文化表达时,才能产生价值。

未来前景:从技术堆砌到生态构建


沉浸式体验行业的未来,取决于能否突破当前 “重技术轻内容”“重建设轻运营” 的困境,走向更成熟的发展阶段。从技术演进和市场需求来看,三大趋势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AI 驱动的个性化体验将成为标配。随着大语言模型与垂直领域知识的深度结合,像 “黄小西” 这样的智能体将具备更强大的场景理解和服务能力。未来游客进入景区前,AI 就能基于其兴趣偏好、出行习惯、甚至实时情绪状态,生成完全个性化的体验方案;在游览过程中,通过 AR 眼镜等设备,每个游客看到的讲解内容、互动元素都将独一无二。这种 “千人千面” 的体验模式,将彻底改变传统文旅的标准化服务范式。


虚实融合的体验形态将不断创新。VR 技术的进步(如轻量化设备、触觉反馈)和 AR 技术的成熟(如更高精度的空间定位),将推动 “混合现实” 体验成为主流。杭州正在试验的 “数字孪生西湖” 项目,计划通过全息投影和 AR 技术,让游客在实景西湖中同时看到苏东坡等历史人物的虚拟影像,并与之互动;而上海正在建设的 “元宇宙戏剧谷”,则试图打破物理空间限制,让现实观众与虚拟演员同台观赏演出。这些创新将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创造全新的体验维度。

可持续的商业生态成为生存关键。成功的沉浸式项目必须构建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摆脱对门票的单一依赖。“黄小西” 智能体正在探索的 “数据增值服务” 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 通过构建旅游可信数据空间,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文旅数据的流通与价值挖掘。未来,沉浸式乐园可以通过 IP 授权、内容付费、虚拟商品交易等多种方式创造收益,形成 “体验引流 — 数据沉淀 — 服务增值” 的商业闭环。

对地方政府和开发者而言,杭州城投的转型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将重心放在民生项目与可持续发展上,而非盲目追求 “高大上” 的形象工程。浙江省正在实施的 “文旅科技融合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那些技术扎实、体验独特、运营可持续的中小型项目,这种务实导向或将引领行业进入更健康的发展周期。

结语:回归体验本质的技术人文主义


当我们回顾沉浸式体验行业的发展,从贵阳东方科幻谷的废墟到 “黄小西” 智能体的贴心服务,从香港星光大道的 AR 扫码到杭州宋城的全息互动,技术应用的成败关键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核心 —— 是否真正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实现技术、文化与商业的有机统一。

未来的沉浸式体验,不应是炫技式的技术堆砌,而应是 “技术人文主义” 的实践场域 ——AI 赋予个性化关怀,VR/AR 拓展体验边界,数据要素激活商业价值,但这一切都服务于人类对文化体验、情感连接和自我实现的根本需求。那些能够把握这一本质的项目,才能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为文旅行业注入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景区清单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AI/VR/AR 文旅科技融合 沉浸式文旅体验

193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