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从“没人逛”到“组团来”,市集凭什么成为下一个爆款?

原创 06-25

近年,在政策东风与线下消费回暖的双重驱动下,市集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复古、非遗、后备箱、美食、潮流、艺术……名目繁多的市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据显示,仅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办市集就超过5000场,吸引数十万商家参与,带动消费金额高达数百亿元。

市集的蜕变

如今的市集,早已跳脱传统买卖场的单一定义,演变为集消费、文化、社交、体验于一体的“动态复合体”。它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城市记忆的容器、潮流孵化的温床、身份认同的密码和生活美学的展演场。

人们走进市集,核心诉求已从“买东西”转向“找共鸣”“寻圈子”“感受生活温度”,情绪疗愈与文化体验成为驱动消费的新引擎。

市集是兼具消费、文化、社交等功能的动态复合体。

目前,市集经济主要有三大类型——

一是“单品类垂直市集”,主要提供咖啡、啤酒、烘焙等垂直细分品类的商品和服务,具有“品类即IP”的强标签属性;

二是“关键词主题型市集”,聚焦某些文化、生活方式、场景体验关键词,如非遗、复古、二次元等,通过内容叙事和场景营造形成沉浸式文化消费空间;

三是“复合型市集”,涵盖餐饮零售、展览、演艺等多种业态,形成“消费+体验+社交”一站式目的地。

当市集从传统交易场域蜕变为“情感+文化+社交”的复合空间,其价值已超越商业本身,成为城市更新的柔性切口与情绪消费的核心载体。

市集的空间、内容与情感共振

成功的市集是如何让人“沉浸”其中,并心甘情愿为情绪买单的?笔者看来其核心在于空间叙事、内容共创与情感链接的深度结合。

在地文化活化是重要路径,苏州双塔市集改造传统菜场,保留历史元素,融入咖啡馆、书店、非遗小吃、文创潮玩等现代业态,并引入评弹、昆曲等文化展演,将“苏式慢生活”具象化,实现传统与潮流的时空交融。

双塔市集原名双塔菜场,2019年开始改造后,‌通过老自行车、方言标语等形式唤起人们的江南记忆,日均吸引1.5万人。这里不仅保留传统菜市场功能,还融入了咖啡馆、书店、鲜花店、酒馆等现代元素。

沿街的铺面依旧保留着古老的匾额,斑驳的墙面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保留了许多传统便民服务,这些元素使得双塔市集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市场,还充满了历史和文化底蕴。

基于基础的生鲜销售,双塔市集积极引进多元化、年轻化、富有文化属性的新业态,形成了复合型生活空间。生鲜区品种多样,满足居民生活所需。小食区是一大亮点,文艺风咖啡店、酒肆茶馆沿街开设,接地气的特色小吃琳琅满目,甚至还有非遗糕点、特色文创。

此外,双塔市集内部还设置了一处小型表演台,不定期举办评弹、昆曲、各类文化分享会等,丰富了顾客的文化性消费体验,在菜场也能沉浸式体验“苏式慢生活”。双塔市集内有苏州非遗美食的集中营,在这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苏式小吃‌。市集内还有古董珍玩和年轻人喜欢的潮玩,展示了丰富的市井文化和商业活力。

市集的主题场景化体验同样关键,通过场域打造将消费者带入一个个充满魅力的世界。

银盐复古市集以“复古乌托邦”为定位,从2016年杭州起步并拓展至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10+城市,单场客流超2万人次。

市集通过场景化体验激活复古文化,选址多为文化新消费地标(如北京郎园Station、杭州天目里等),融合古着、胶片摄影、摇摆舞会、独立咖啡等业态,打造“一站式复古社交场”。

银盐复古市集的核心客群为25~35岁城市新中产,兼具“复古情怀”与“打卡消费”需求,60%以上为女性用户。

同时,其采用“主题策展制”,例如“90年代港风专场”要求摊主提供符合年代的货品(如老式卡带、CCD相机)。在摊主比例上,约30%摊主为“固定班底”(如杭州“旧事”古着、上海“铁皮”中古),70%需每期重新审核,且每期会招募30%有代表性的本地品牌摊主,在地化策略将本地元素来增加每场市集的专属性和主题性。

6月24日至25日,由中远海运集团主办、中远海运集运承办的“海遇集”航运文化主题市集在上海外滩举办,活动以传播航运文化为核心,规划了市集摊位、文娱游戏、体验互动和文创贩售四大板块。

活动现场,在中远海运航海模拟驾驶器前,参观者可以体验航行的乐趣;在人工智能互动区,智能机器人与机器狗时而歪头比心释放萌态,时而旋转摇摆秀出流畅舞步,灵活的机械关节配合憨态可掬的动作,让现场观众笑声连连;在中远海运船员公司的水手结体验区,经验丰富的老水手手把手传授“双套结”“单套结”“八字结”等实用绳结技巧,引得不少观众前来挑战。

随着年轻人对养生的关注,这类的市集也层出不穷。以南京建邺吾悦广场的“脆皮青年养生局”主题的中医养生市集为例,现场设置有中医问诊、膏方茶饮品尝、非遗疗法体验等活动区域,每个区域前都吸引了不少群众排队体验。

其中,中医针灸、推拿、耳穴埋籽、刮痧等体验项目备受青睐。尤其是耳穴埋籽,以小巧耳豆刺激耳部穴位,调节身体机能,其操作简便、无明显痛感,吸引众多好奇的年轻人去尝试。

在Z世代主导的新消费世代,情感共鸣比功能属性更具商业价值,市集通过沉浸式设计(如手作体验、快闪店),将购物转化为情感疗愈,通过文化共鸣、情感互动,将消费者转化为故事的探寻者与创造者,让消费者为“心动”而非“需要”买单。

IP与空间叙事的深度融合也是市集吸引年轻人的方式之一。名创优品MINISO SPACE快闪店、瑞幸咖啡快闪店等知名IP进驻市集提升商品文化附加值的同时,也吸引追求品质生活的小众群体。

6月,名创优品全球首家MINISO SPACE在南京德基广场正式开业,启幕顶奢商圈和潮流IP的跨界创新之作。开业首日,作为德基限定首发的WAKUKU新品吸引众多年轻消费者排队抢购,火速售罄。

MINISO SPACE由成功打造南京德基广场“网红洗手间”的设计团队"唯想国际"操刀,延续其突破性的"空间叙事"设计理念,以"IP场景化+产品限定化+空间沉浸化"三位一体模式,深度融入迪士尼、哈利·波特、Chiikawa、三丽鸥等全球超级IP,并首发WAKUKU限量吊卡及手办、驯龙高手系列、菲力猫系列等独家产品,形成行业罕见的全明星IP矩阵,构建集购物、社交、打卡于一体的复合潮流地标。

德基限定首发的WAKUKU新品

在空间设计层面,MINISO SPACE采用了“展览-体验-零售”的叙事型动线,巧妙融合德基广场的高端美学与名创优品的年轻基因。消费者移步换景间,欣赏IP主题艺术装置,深度参与互动体验,情感共鸣逐层深化,最终自然导向消费转化。

这种“内容化空间”的实践,不仅精准契合年轻人对沉浸体验的渴求,更诠释了名创优品“开心哲学”的深层内涵,即消费不仅是交易,更是情感满足与价值认同的过程。

相较于复合型市集,二次元、宠物、咖啡、汉堡、手帐、养生等主题型市集经济基于趣缘社群,能够通过垂直圈层渗透与文化符号重构,催生新的社交场景与社交货币。因此,许多人在逛主题市集前,先要找到兴趣相投的“搭子”,从而形成自发传播的社群网络。

通过去标准化商品矩阵与沉浸式服务体验,市集构建起区别于传统商场的"第三空间"属性。从独立设计师品牌快闪到在地文化工作坊,这种动态更新的内容生态,既满足年轻客群对新鲜感的持续追逐,也通过强社交属性激活线下流量裂变,形成"曝光-转化-留存"的完整闭环。市集正在推动商业空间实现从“场地运营商”到“生活方式构建者”的转变。

如何避免“千集一面”?

在繁荣的表象之下,“千集一面”的同质化隐忧正悄然浮现——雷同的文创手作、相似的餐饮组合、缺乏灵魂的布展设计,如同不断重复的旋律,逐渐消解着消费者初见时的新鲜感与探索欲。面对这一挑战,笔者认为,市集经济的破局关键在于实现从追逐“流量打卡”的短期效应,向深耕“品质体验”的长效运营模式的转变。

苏州本色东西桥市集、伍德吃托克、玉鸟集等市集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作为良渚文化村的核心商业配套,玉鸟集以“文化消费+生活社交”为基底,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商业生态,引领性地构建了一个城市人心中的“诗与远方”,一个“理想生活目的地”。

项目核心区域“大谷仓”由建筑大师柳亦春设计,内部引入集图书、展览、咖啡于一体的单向空间书店、杨丽萍《雀之灵》文创馆等标杆品牌,60%商铺为独立设计师或在地手作人店铺,如叁无商店(原创服饰)、KRèATE(咖啡烘焙),形成“人格化商业策展”模式。街区内更遍布艺术装置,如“祥蛇神鸟”主题展览,将良渚图腾与现代艺术结合,形成可逛可赏的文化动线。

同时,玉鸟集还与周边良渚博物院、杭州国家版本馆形成文化闭环,如通过“良渚文创共创计划”与良渚博物院深度合作,开发神徽纹样、玉琮造型等IP衍生品,并在街区内设立文创快闪店。

2025年“良渚生活艺术节”期间,玉鸟集举办“脑洞市集艺术梦盒计划”,邀请居民与艺术家共同创作装置,实现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化;“博物馆奇妙日”活动中推出“青瓷屏扇探秘+玉鸟集夜游”套票,同步推出的“良渚文化研学地图”串联景点与商业体验,游客可凭版本馆门票兑换玉鸟集商户优惠券,晚间至玉鸟集观看露天电影、参与手作市集,形成“文化日游 + 商业夜游”的消费闭环。

苏州本色东西桥市集脱胎于由艺术家陈翰星老师打造的私人美术馆“本色美术馆”,定位为“东方美学生活集群”。以"茶、器、物、艺"为核心,打造了一个融合茶道、手作、戏曲、禅意的东方美学空间。

自创办以来,每月一期的频率已形成稳定品牌效应,每期汇聚260+摊位,截至2025年3月累计举办了48届。

本色市集鲜明的文化标签吸引了追求品质生活的小众群体,摊主多为非遗传承人、独立手作人、茶器收藏家等,摊位涵盖手作、茶器、古美术等业态,并穿插昆曲、茶道、音疗等活动。

市集位于苏州古运河畔,以“桥”为纽带,串联起本色美术馆东、西两岸的露天空间,结合江南水乡建筑、自然景观与艺术装置(如乌篷船茶席、芦苇荡灯光),形成"可拍照、可参与"的沉浸式美学场景,摊主的产品在此环境中更易凸显文化附加值。

在这里,茶人可以即兴表演茶道、金工师傅能现场锻器,甚至摊主也可以联合策划主题展览(如"宋式点茶专场")等等,摊主不仅是"卖家"也是"文化传播者"。

2015年,伍德吃托克在北京三里屯举办了第一场活动,人流量达到了2万,销售额100 万元,以此为发端,品牌在北京等地开展集美食、艺术、音乐等相关的市集活动。同年赢下“年度最佳和最国际化美食活动”称号,也被誉为中国版“威廉斯堡市集”。

伍德吃托克“赏味剧场”活动现场

作为一个强调“人比市集更有故事”的新消费品牌聚合市集,伍德吃托克的魅力不仅强调丰富的美食和感官享乐,还将美食作为公共媒介,链接音乐、艺术、设计、移动社交等多重元素,把城市里极端有趣,好奇心旺盛,和最有创造力的“潮人”一网打尽,创造出独特的时髦气场。

经过数年发展,如今伍德吃托克是一个复合场景消费体验品牌,汇聚创意市集、音乐演出、手工作坊等多种场景,并引入纽约、伦敦等国际城市派对中热门的游戏娱乐环节,为用户提供以美食为主,包含音乐派对、市集组织的服务。

在这些市集中,文化不再是商业的点缀,而是商业的灵魂;商业也不再是文化的对立面,而是文化的传播者。它们通过独特的文化定位、精心的场景设计、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消费者打造了一个个充满魅力的沉浸式文化消费空间,让人们在购物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人类学家项飙曾探讨“附近的消失”。而如今的市集,正通过创造独特的情感、文化与社交体验,构建属于都市人的“新附近”。在这里,年轻人不仅消费商品,更在摊主闲聊、同好交流中感受真实温度与归属感。市集经济的未来,不在于货品的堆叠,而在于能否持续成为那个提供情绪疗愈、文化共鸣与社交归属的“核心载体”。它推动着商业空间从单纯的“场地运营”向深度的“生活方式构建”跃升,其终极价值,在于让每一次驻足都成为一次心动的情感联结,在喧嚣都市中重拾“附近”的温度。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由 文化科技融合汇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

观点洞察

378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