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2

分享

年轻人超爱的VR大空间正在重构线下娱乐

原创 07-26

2025年的文旅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革命。

近日,国际研究机构发表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VR大空间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首次突破120亿美元,其年复合增长率达58%。其中,中国在该领域的市场规模占全球的比重已从2020年的18%迅速攀升至2024年的37%,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40%。

从北京中轴线的虚拟复刻到《千里江山图》数字重生,从法国卢浮宫前排队的《永远的盛唐》VR观众到二三线城市景区日均爆满的60元票价项目——VR大空间已发展为文旅和文娱行业的新星,被视为文旅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的“潜力股”。

市场更迭:一线城市降温,四五线爆发

2025年VR大空间市场呈现显著的“下沉式洗牌”特征,区域格局形成“一线高端化、二三线规模化、四五线特色化”的梯次分化。

相关数据显示,二三线及四五线城市新增项目占比从2024年不足30%飙升至52%,首次反超一线城市。这一趋势得益于相关城市的成本优势与政策红利:比如西安、成都等强二线城市凭借租金仅为一线1/3~1/2、地方政府亿元级补贴,结合兵马俑、三星堆等在地文化IP的低成本转化,推动项目盈亏平衡周期大大缩短。此外,部分一线城市因场地租金占运营成本50%,被迫转向高端化路径。

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成为市场格局重构的核心驱动力。硬件端,Pico 4价格降至2699元,5G云渲染技术大大降低部署成本,使三四线城市可采用“快闪店+移动舱”模式快速试错。

内容题材:向多元化发展

某平台数据显示,仅2024年“VR游戏体验馆”搜索量同比增长440%,VR相关交易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136%,25到35岁消费者是消费主力军。

各类虚拟现实VR体验项目,运用新技术结合地标建筑,再加上国风IP,不仅让游客在亦幻亦真的虚拟世界深度沉浸,也盘“活”了VR产业链。

数据来源:VR陀螺

南京的明孝陵、西安的兵马俑、成都的三星堆、杭州的西湖……这些自带流量的超级IP,为VR大空间项目提供了低成本、高价值的内容转化源泉。

7月18日开启的“盛世大明VR沉浸探索体验展”是首个以世界遗产明孝陵为主题的VR大空间项目,也是首个聚焦大明都城主题的行浸式VR探索体验活动。

该项目在创作过程中,以现存台基的扫描数据作为基础,同时参照《大明会典》《太常续考》等权威史籍的记载,通过严谨的学术考据以及先进的三维数字复原技术,首次实现了明初南京城全貌的1:1复刻。不仅如此,还权威复原了象征权力顶峰的明故宫奉天殿在明孝陵的翻版享殿。

借助最新的LBE+VR自由行走技术以及720度全景沉浸4K超清视界,参观者能够从宫城、皇城、都城再到外廓,重回六百年前的世界遗产明孝陵,亲眼目睹传奇帝王朱元璋的非凡风采。

7月由陕文投集团携手宏达电(HTC)联合创制的《帝国密码——秦始皇陵》依托兵马俑坑、秦始皇陵的考古成果,以地宫探险作为互动体验形式,让沉浸式体验秦陵地宫。

观众借助XR设备,不仅能够透视夯土层观察陶俑发髻的纹路,还能看清青铜剑上肉眼难以分辨的铬盐防锈层等细节。其人工智能系统基于50年的考古数据,动态推演了8万名刑徒运输青膏泥、地宫顶部二十八星宿与水银灌注系统的建造场景,将《史记》中的文字记载转化为直观可视的画面。

在技术方面,该项目采用了前沿的XR技术,通过5K超清画质渲染、六自由度动作追踪以及手势交互响应等创新手段,为观众打造出无眩晕感的沉浸式体验。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VR大空间项目带来了更多可能。

近日,PICO和英特尔合作开发的最新大空间项目《太空奥德赛》登陆北京。

该项目是全球首部将AI技术、8K超清画质与大空间互动相结合的VR科幻作品,由国内顶尖团队投入巨资自主研发,并联合环球影城、Sleep No More等国际知名沉浸式戏剧导演共同打造。

项目中的多种互动玩法首次在大空间环境中呈现,玩家可以在大空间中驾驶飞船、潜行、控制音乐光剑等,享受独特的游戏体验。

此外,该项目还借助了Intel强大算力支持的AI大模型技术。玩家在体验过程中,不仅能与AI进行智能对话,还能通过剧情探索收集个人训练集,亲手打造专属的个性化AI助手,这极大地提升了游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上,深圳洛克特视效科技有限公司制作、奇幻视界运营的全国首部超高清AI智能VR大空间电影《恐龙密码》重磅首发。

《恐龙密码》项目由龙岗区深港国际影视后期制作基地其它三家企业:奇幻视界负责运营,瑞石数据、华南三弦科技提供算力支持。

该项目创新采用“VR+恐龙IP+AI交互”模式,以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时间脉络,跨越2亿年,构建远古时空穿越体验。涵盖海底、陆地、天空、洞穴、戈壁、森林等多元场景,玩家佩戴VR眼镜可近距离接触史前巨兽,同时通过AI智能系统参与投喂互动、收集恐龙DNA,全方位沉浸式体验恐龙时代的魅力。

2025 年 5 月 28 日,在红军飞夺泸定桥胜利 90 周年之际,名将文化主导开发的《长征之路》系列VR大空间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以长征历史为蓝本,借助前沿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传统红色文化教育的时空限制,为公众带来全新的沉浸式历史学习方式。

作为首款落地产品,《飞夺泸定桥》VR大空间以1935年红军长征经典战役为蓝本,融合全息、MR、VR、AR、NFT等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历史教育新标杆。

采用自主研发的空间定位算法,实现毫米级动态追踪,支持多人同时在线,100㎡空间内自由交互;搭载低延迟(<16ms)无线传输与90-120Hz 动态捕捉,确保多人协作时动作同步无卡顿,还原战场指挥协作的真实体验。

基于实时渲染引擎,以4K分辨率呈现岩壁裂痕、雨滴轨迹等超清纹理细节,配合HDR光照与动态天气系统,打造电影级视觉体验;历史真实还原,1:1复刻泸定桥地理地貌、军械装备及战斗细节,暴雨中的240里奔袭、铁索桥烈火攻坚等场景震撼还原。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海外官方账号转发并点赞《永远的盛唐》登陆芬兰颂歌国家图书馆消息

此外,一批优秀的VR大空间项目也走出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永远的盛唐》让芬兰民众目睹龙门石窟的壮丽,与唐代诗人隔空对话;《隐秘的秦陵》让马来民众化身“数字考古员”在秦直道体验“车辚辚马萧萧”的军事驰骋……

VR大空间或成为“第二曲线”

VR大空间项目通过“技术+文旅”深度融合,正逐渐成为文旅、博物馆、景区甚至地铁等场所的新亮点。

近日,全国首家VR大空间体验区在郑州地铁2号线东风路站正式开放运营。该项目通过“地铁+科技+文旅”的创新实践,将普通的轨道交通空间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场。

据了解,东风路站VR大空间提供多种主题选择,横跨历史、文化、科幻、奇幻的丰富内容,如《大唐穿越记》《火星使命》《重返金字塔》《戏鬼》《恐龙大冒险》等主题,体验者可以在数十至上百平方米的区域内自由行走、奔跑,虚拟形象在场景中实时同步,还能与其他参与者互动。

东风路站VR大空间还与周边商圈形成了强大的联动效应。乘客在体验完精彩的 VR项目后,可以无缝衔接前往附近的正弘城、建业凯旋等大型商业中心,自然形成 "体验-消费-社交" 的闭环链条,为城市生活增添了更多乐趣与便捷,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消费和社交场景。

元象科技与万达、龙湖、武商、万象等全国知名商圈合作,在多个省市开设“VISION WALK幻旅之门”体验店,覆盖核心商圈、景区与大型购物中心等。

项目采用12K超清采样技术,画质媲美高清电影,通过自研系统实现“同场地、多时间、多片源并行”,百平面积可支持《登月奇旅》《海底两万里》等多部片源同时运行,观众动线互不干扰。数据显示,门店日均客流稳定,与博物馆联合模式成效显著,如在云南博物馆,引入“VISION WALK幻旅之门”的VR体验后,游客停留时长提升2.3倍。

7月5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联合天迈文化科技共同打造的“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正式对外试运营。这是全球首个以良渚古城为蓝本的全感官沉浸式科技互动体验。

访客戴上VR头显,即可走进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感受“真实”的良渚先民生活场景,解锁“可感知、可互动、可探索”的感官文化体验。

通过高精度的空间定位、动作捕捉、实时渲染和动态光照等技术手段,项目实现上亿面的高保真数字模型,从三重古城格局到河道村舍房屋,从先民服饰到室内陈设,最大化立体还原良渚古城。

试营业首日,30个体验名额1小时内抢空,游客停留时长增加40分钟,也让周边文创产品销售额大幅增长。

不仅国内在积极布局,今年6月Netflix也宣布将在超大型体验空间 “Netflix House”(占地达10 万平方英尺,即将开业)中推出沉浸式虚拟现实体验,而这一核心体验将由知名VR大空间公司Sandbox VR 提供技术支持。

推出正义联盟导演扎克·施奈德《月球叛军:堕落》的大空间项目。

项目中玩家将与同伴一同为对抗母星军队的残忍力量而备战。灵感来源于传奇导演扎克·施奈德的构想,玩家将成为抵抗军的一员,传送到达格斯星球,体验在高耸的摩天大楼、肮脏的城市街道和地下矿井中展开冒险的感觉,同时与敌军士兵、太空战舰展开战斗。

当《敦煌·沙海谜窟》以日均3000客流验证“可触摸的文明”模式,当《丝路奇遇记》用950㎡动态剧场复活张骞通西域史诗,VR大空间的终极竞争力已清晰浮现——以毫米级复刻的文化精度、情感化的叙事自由度、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将技术炫技升维为文明共振。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由 文化科技融合汇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

观点洞察 热门话题

413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