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看短剧吃上了非遗的细糠!《傩戏》《撞铃》爆火,文化传承有了新姿势

原创 09-03

当拥有千年历史的傩戏面具成为破解悬疑剧情的关键线索,当皮影戏的鼓点融入电子乐化作推动故事发展的背景音乐——非遗文化正在短视频平台开辟传承新路径。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人,全年行业总规模突破504.4亿元,首次超越传统电影425.02亿元的总票房,DataEye研究院预测,2025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680亿元,2027年有望站上千亿台阶。

早在202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五批162部推荐剧目中,非遗方向有38部,在所有创作方向中数量最多。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还启动了“微短剧里看非遗”创作计划。这些火热数据的背后,反映的是当代年轻人对优质传统文化作品的新需求和新期待。

双轮驱动,微短剧迎来 “高质量发展” 黄金期

近期,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简称"新21条"),提出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的明确表述成为焦点。例如,支持优秀微短剧通过电视平台播出,拓宽内容供给渠道;省级卫视具备政策支持条件,可开设微短剧剧场等。

8月26日,河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积极响应国家广电总局号召上线《真好微短剧》,观众追剧再也不用局限在小屏。

同时,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福建等地也纷纷出台扶持政策,通过资金激励、资源整合、创作引导等多种方式,推动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江苏省部分地市为例——

去年年底,江苏省首个“短剧乡村”行动在南京市浦口区发布,南京网络微短剧综合服务中心、大学生短剧(动画)数智工场同步揭牌。

扬州牵头成立“中国扬州大运河短剧产业联盟”,涵盖影视制作、餐饮住宿、园林景区、酒吧娱乐、体育场馆、服装化妆、车辆租赁、艺术培训等短剧生态链企业和商家。

周庄数字梦工厂

《苏州市促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围绕剧本创作、项目投资、取景拍摄、发行播映、文化出海等十个方面发布十余条措施,支持网络微短剧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企业平台层面,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设立“万象短剧”计划,并在第一期就推出了非遗民俗文化专场,征集的非遗民俗主题涉及有:唢呐文化、萨满文化、秦腔、昆曲、越剧、武当武术、瓦猫、英歌舞、霹雳布袋戏等。

这种"国家政策+企业平台"的双轮驱动模式,为非遗短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以故事为中心,为传承人提供全新的舞台

非遗微短剧打破了传统非遗展示的局限,实现了从“以技艺为中心”到“以故事为中心”的转变,通过类型融合拓展叙事边界,将非遗元素融入甜宠、悬疑、喜剧、奇幻等多种题材中。

《傩戏》将 “傩戏面具唤醒古老力量” 的奇幻设定与主角成长线的紧密交织。为化解危机,林小满需掌握 “开坛、请神、舞戏、送神” 全流程:练 “开山神” 舞步时,在神灵点拨下领悟 “刚柔并济”;绘面具时,从敷衍到读懂 “红脸表忠义、白脸显凶煞” 的深意,对 “传承” 的认知不断深化。

同时,“奇幻悬念 + 现实困境” 的双线叙事强化吸引力。村寨怪事既有神灵意识的奇幻因素,也暗含现代冲击:村民想将傩戏改成 “网红表演”,年轻人不愿学技艺。林小满在解决奇幻危机时,也需面对非遗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难题,避免故事悬浮。

叙事高潮将傩戏 “仪式感” 化为情感爆点。结尾林小满带领老艺人完成百年前的 “大傩祭”,头戴 “开山神” 面具起舞时,古老舞步与现代闪光灯交织,她从 “被迫继承者” 变为 “主动守护者”。

《撞铃》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充满神秘色彩的傩神文化中,女主沈清身为傩神传人,手持拥有起死回生之力的青铜铃,这个设定瞬间抓住观众眼球。

该剧并未局限于传统叙事,而是大胆创新,将古老的傩神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沈清运用青铜铃的神力时,特效制作精美,既展现出青铜铃的神秘力量,又不失奇幻感,让古老非遗以全新视觉效果呈现在观众眼前,这种创新为非遗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再如《墨韵新生》,该剧以古画修复为核心线索,编织一段集江湖冒险、技艺博弈与情感成长于一体的文化传奇。主角为探寻祖父留下的宣纸秘方,回到皖南宣纸之乡,却发现秘方背后隐藏着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恩怨。

《墨韵新生》的最大突破,在于将极具门槛的“古画修复”视觉化、情节化,并最终实现大众传播。剧中对“火烧法”“醋揉法”“酒洗法”等传统修复技艺的还原,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以一种兼具仪式感与趣味性的方式,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到“修旧如旧”的匠心哲学。

除了类型融合,非遗微短剧还通过紧扣社会热梗、时代热点话题,精准连接年轻受众,打破了非遗与年轻人之间的 “代沟”。

《搬砖吧,大小姐!》的剧名便是典型案例 ——“搬砖” 是年轻人用来调侃自己辛苦工作的网络热词,而剧中的 “搬砖” 却特指金砖制作中 “搬运泥坯” 的关键工序。

这种 “热梗+非遗” 的命名方式,既引发了年轻人的共鸣,又巧妙点出了剧集的核心技艺,让观众在好奇中主动了解金砖文化。

为国内首部聚焦国家级非遗“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文旅微短剧,《搬砖吧,大小姐!》在《CMG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中荣获“年度品质微短剧”。

抖音携手华策影视打造的《我的归途有风2》延续《我的归途有风1》的 “治愈风”,紧扣乡村振兴与当下“归乡潮”等时代议题,通过非遗文化创新传播与度假村产业升级的双线叙事,展现主人公在云南普洱落地扎根、融合本地文化资源打造度假村的过程,生动展现了年轻人在城乡文明碰撞中寻找自我价值的历程。

剧中既真实呈现了都市职场的内卷焦虑,也细腻刻画了主人公褪去精英伪装、扎根乡土的蜕变,肯定了脚踏实地的奋斗观与文化传承的时代价值,传递出“在热爱的土地上耕耘,方能收获生命丰盈”的温暖立意。

传统文化优质创作者“国翠儿”推出的非遗题材短剧《压岁钱》,聚焦压岁钱这一民俗题材;讲述汝窑文化题材的短剧《你是我的碗》,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汝窑莲花温碗为原型……这两年一批挖掘非遗文化和文物文化内涵的剧目,将传统文化以新颖的短剧形式呈现给观众。

不仅如此,非遗微短剧不仅改变了传播方式,更为传承人提供了全新的舞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等为《一梦枕星河》的创作提供专业指导意见;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许建平、核雕制作技艺传承人周建明等更是在《我是苏菲菲》中本色出演……

从 “技艺展示” 到 “故事驱动”,非遗微短剧的叙事革新,让非遗不再是静止的 “文化标本”,而是可以与现代生活、流行文化深度融合的 “活态文化”。

技术赋能,千年非遗有了新打开方式

数字技术为非遗微短剧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更多、更美的“打开方式”。

《火山漫游者》以锡林浩特火山群为故事舞台,用AI技术还原了古老鲜卑族祭祀的宏大场景,让尘封的历史变得清晰可见。游客只需通过手机APP,就能化身部落勇士,开启一段惊险刺激的圣物探寻之旅。

短短三个月,该剧成功带动当地旅游搜索量大幅增长,众多游客慕名前往火山口,打卡剧中的经典场景。

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哔咚数智互动娱乐(浙江)有限公司、杭州容量互娱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微短剧《宋朝来的小贵人》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杭州,采用章节体结构,每集聚焦不同的非遗项目,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古代南宋世界。

在制作方面,该剧巧妙将AIGC动画与真人拍摄相结合,为重华的奇幻旅程注入了更多可能性。AI技术打造的磅礴战争场景与宋徽宗《瑞鹤图》的开篇画面,不仅强化了剧集的视觉冲击力,更令角色的穿越线情节透出更为浓郁的奇幻质感。

今年上半年,《傩戏》《墨韵新生》《釉色伊人》《祈安澜》《火焰驹》《白马百相录》等一批优秀非遗短剧上线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短剧通过故事线索串联地方非遗,以内容引流促进旅游发展,并进一步带动相关衍生消费。

然而,非遗题材微短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重挑战。

一方面,这类作品需在有限篇幅内兼顾非遗文化的深度呈现与剧情的吸引力,既要避免沦为"文化符号拼贴",又要突破传统非遗纪录片式的叙事框架,这对创作者的跨媒介叙事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另一方面,商业化压力下,部分作品存在过度娱乐化倾向,可能导致非遗核心内涵被稀释,甚至引发文化误读。

此外,如何在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观看场景中,建立观众对非遗的持续认知?如何平衡年轻化表达与文化传承的严肃性等问题亟需关注。

非遗微短剧的发展之路虽任重道远,但优质作品的涌现正成为破局的关键。未来期待更多创作者以"文化守正"为根基,创作更多既能引发年轻群体共鸣,又能守护非遗本真性的作品,让非遗微短剧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数字桥梁,让千年文化在方寸屏幕间焕发新生。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由 文化科技融合汇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

观点洞察 热门话题

280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