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谈AI艺术时,我们在谈什么?

原创 今天

世界上首幅AI绘画作品《埃蒙德·贝拉米肖像画》


谈AI艺术时,

我们在谈什么?

邓立峰


随着人工智能跃进式的发展,“AI+”的实践已深入各个领域,关于AI艺术的试验尤其引人瞩目,这源于人们对于艺术创作形成的固有印象——“创造力”为人所独有,艺术被看作是人类最具创造性、最能体现主体价值的领域之一。也因此,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涉入,频频引发各类争议,对AI艺术的歌颂和贬低相伴而行。

关于AI艺术的庞杂讨论中,人们想要探究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又如何影响我们看待艺术及人工智能的方式?只有明了讨论的维度和本质,我们才能认清讨论背后的真问题和真方向。纵览当下关于AI艺术的论争,笔者认为,对其艺术本体方面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创作主体、创作过程、接受与接受环境、共鸣及艺术“承续”五个层面。

问题一:

AI艺术的创作主体如何界定?

说到人工智能,人们最常谈论的就是主体问题。在过去,我们习惯将人看作所有社会实践的主体,而人的主体性地位在艺术领域尤其被看重,如艺术史家迈耶·夏皮罗所说,“艺术创作是自主的人的活动,这些人将他们的作品视作是对其各种本性的一个自由表达”。虽然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艺术生产中创作者的一元性逐渐演变为创作者与接受者的二元互动,但“人”仍然是艺术的主体。AI艺术诞生后,人还会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吗?这是让人们对于AI艺术产生焦虑感的根本性问题。



从目前我们所知的AI创作模式来看,艺术生产仍然是以人为主导,人工智能还只是承担着工具性职能。比如,以AI作画,人们可以对系统说出想要的效果,画作形成后,创作者再根据想法不断输入指令来修改作品。在此,AI只负责搜集材料并依据一定“思考”模式生成画作,不会产生自主的创造行为,只具有“拟主体性”。这种“拟主体性”作用于搜集表现元素和根据符号表征来进行“创意”组合,并不具备提供观念和创造“灵感”的能力。


这种情况下,即使AI艺术的“创意性”再强,让再多的普通创作者“汗颜”,也仍然是以人为艺术创作的主体,AI的“模拟性”只在于思考向度和创作行为,而不在于“原发”的情感和理念。


不过,我们把目光放长远:AI会产生具有情感和理念的“意识”吗?AI会成为创作的主体吗?甚或是,以AI为主体进行的创作,能归入传统“艺术”范畴吗?从目前技术发展的进程来看,这是一系列既“危险”却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提问。

问题二:

AI艺术的创作过程如何界定?

2022年8月,美国数字艺术家杰森·艾伦创作的绘画作品《太空歌剧院》获奖,但美国版权审查委员会却拒绝了该作品的著作权申请,委员会在相关文件中提到,如果一件作品所有的“关于作者身份的传统要素”都由机器代劳,那么该作品就缺乏人类作者的身份,委员会将不会为其注册著作权。这样的说辞,印证了以往对于艺术创作的普遍看法:艺术家除了要在情感或灵感的“指挥”下,输出原初想法和艺术理念外,还要充分掌握表现技能,以一定水平的技法表达头脑中的观念——在艺术传统中,技法的展现与理念本身同样重要。




不过,随着AI艺术热潮的涌现,“理念与技法并重”的传统艺术创作模式已被颠覆。以AI绘画为例,在其作品绘制过程中,技法不再具有绝对重要的地位,AI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作品的绘制完全可以利用不断输入指令来完成,即使对作品不满意,也可以通过更精准的指令来加以修正,毕竟AI的呈现效果完全可以比肩技法最为纯熟的画师。由此,技法的高低与否已不再是衡量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准——这在其他艺术领域同样如此。


“技法”之外,“理念”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战——过往的创作中,艺术家的具体想法或理念总是前置于创作。但在AI艺术中,想法和理念完全可以是后置的,AI最初生成的作品,并不等同于创作者对于画面的想象,这就为创作提供了来自AI的“创意”,其必定会影响创作者的原初想法,在此,AI同样参与了创作理念的修订。


另外,创作过程的界定准则产生变化,还涉及到创作者的想法或感情如何与技法相衔接的问题。也就是说,创作者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技法来表现头脑中想要表达的想法。这是传统艺术行为中最隐秘、也最能体现功力的环节。而在AI艺术中,从想法到作品的“转换”是通过输入指令语言来完成的——不同于传统艺术创作通过技法直接实现想法的转换,AI艺术创作需要先将创作者的想法转换成指令,然后再通过AI对指令的分析来生成作品,在此,指令的准确表达和系统对指令语言把握的精准度,成为了想法与技法进行有效衔接的关键。

问题三:

AI艺术需要考虑

接受者与接受环境吗?


自艺术诞生之时起,艺术创作就会考虑其潜在受众。创作纳入受众的接受问题,暗含了两个层面的考量:其一为目标受众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其二是作品作为“艺术”被接纳的可能性。不管是面向大众、尽可能多地争取受众的大众文化,还是只寻求在小范围获得认可的小众艺术,其创作活动都会或多或少考虑目标受众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而这种感知和理解,依赖于创作者对他和受众所共有的“世界”的把握,依赖于他们将“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实物和事件”进行艺术转化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他们依托特殊的艺术手段,在自我创造性和受众接受度方面做出适当的平衡。



传统艺术创作如此,AI艺术会考虑接受者与接受环境的问题吗?如前所述,以当下创作来看,AI仍然仅仅具有工具属性,创作主体还是作为系统用户的人。这种情况下,艺术生产必定会考虑接受问题,说到底,目前AI艺术还依赖于人的想法和理念,是在人类艺术生产的漫长谱系中产生的事物,其“艺术”身份的界定和艺术价值的评估也同样有赖于传统评价体系,因此必定需要社会接受来赋予作品作为“艺术品”的合法地位。当然,人工智能庞大的数据库、超凡的学习能力、强大的资料爬梳和分析能力,都将使其创作能更精确地满足于目标受众的期待,这也是当前很多艺术家借助人工智能进行艺术构思的原因。

不过,我们也可以大胆地想象,如果AI拥有了模拟人类情感和理念的能力,它的创作还会考虑人的接受问题吗?拥有自主意识的AI会不会考虑人的感受,必定与其想依托创作来达到的目的有关,如果想寻求人类对其作品的理解,也一定会考虑人的接受问题。此时,人工智能强大的分析能力必然会更精确地瞄准目标受众的审美喜好和接受水平,针对分析结果进行更精准的“投放”,果真如此,其对人类主体性的威胁及其所潜在的伦理问题,都值得我们警惕。



问题四:

AI艺术作品能与人产生共鸣吗?


“共鸣”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是艺术“传-授”机制中的中间节点,艺术作品之所以能为人所接受,正因为它能让人产生共鸣。换句话说,能引发共鸣的作品,可以在创作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产生审美或情感的联结。




共鸣的产生依赖两个条件:作品表现人类的共同经验、作品使用具有可普遍阐释的修辞。一方面,人类的共同经验——实践经验、思维经验、情感经验——是共鸣产生的基础,依托共同的体验,接受者可以形成与创作者共享的阐释基础,理解创作者对于艺术元素和物料的运用;另一方面,具有普遍性的艺术修辞,能让接受者对于作品元素之间的联系、艺术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的充分理解成为可能。由此,对于创作者来说,要使作品产生共鸣,就需要去体验生活、理解他人的感情,这也是艺术家喜欢出门采风的原因。


当下的AI艺术,创作者重视接受者与接受环境,自然也会看重共鸣的塑造。而在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库和超强分析能力的加持下,创作者也更方便生产出容易产生共鸣的作品,这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我们同样需要大胆设想的是,假使未来出现具有自我情感逻辑的人工智能,它们会追求与人类的共鸣吗?它们能不能体验人类的经验、感受人类的情感?甚至于,在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之间能不能产生共鸣?如果以人类基于合目的性的行为方式来类比,我们必定会做出这样的猜想:具有自主意识的AI会本着“有用”的目的,追求与人类或与其人工智能“同伴”的共鸣,就像它们在“有用”的目的下,会注重讨好接受者一样。但是,假使人工智能真的有了自主性,其行为是不是理性的,我们现在还一无所知。更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是:AI能不能创作出可以与人类产生共鸣的作品?虽然人工智能是“无历史性、去社会化的存在”,但若其能学习并演绎人类的思考方式,在充分解析人类现有历史和社会资料的基础之上,必能掌握人类的“共鸣点”和“共鸣”情境,生产出能与人类产生共鸣的作品。当然,这样的预设也会让人“细思极恐”。




问题五:

AI艺术存在“承续”的可能吗?


在今天,我们谈及传统艺术,必然会讲到艺术的承续问题。具体来说,艺术的承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创作活动对于传统艺术体系、作品风格等的传承;二是创作者对于艺术“传统”的反叛与创新——近百年来,艺术家通过颠覆艺术规范来创造新的艺术范式,由此达成“现代性”的艺术迭代。质言之,人类艺术是一个传承有序的宏观体制,从最古老的原始艺术到当今最具先锋性的创作,都是在这一系统下进行的,艺术的承续使其本身永葆活力。




因此,我们不禁发问:AI艺术具有与传统艺术对话的可能吗?它又是在何种情况下实现迭代的?其实,当下的AI艺术创作本身就具有着艺术传承的“基因”。2018年,世界上首幅AI绘画作品《埃蒙德·贝拉米肖像画》诞生,该作品正是在被“投喂”了15000幅14至20世纪的肖像画后才产生的——在此,经典艺术作品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提供了营养。不过,这种类似于初学者临摹经典的“投喂-学习”式训练,本身就是在人类艺术传承体制的框架下进行的,对理解未来AI艺术的承续问题没有太多参考价值。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当AI艺术在“灵感”层次就具有了“创意”能力,其艺术生产还需要承继人类的丰富艺术资源吗?它们自身有没有可能达成艺术的颠覆与创新?这仍是一个需要时间来解答的问题。

当然,除了上述五个问题外,AI艺术的版权问题同样引人关注,因其不是艺术本体层面的问题,在此不作讨论。
总之,人工智能的热潮下,一方面,人类艺术的表现形式得到丰富,艺术生产的渠道也被广泛拓展,这为我们的艺术表达开拓了更多的可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挑战了传统艺术理念,这是我们在关注AI艺术时,尤其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另外,我们更可以大胆想象的是,当AI可以模拟人类的感情和理念时,“创造力”还会不会被视作人类牢不可破的禁区?

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5年3月26日第3版

审核|丁薇

编辑|史雅萍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艺术报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热门话题 趋势创新 观点洞察

60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